台灣房屋論壇's Archiver

網站導覽 >>首頁 |租售列表 |房屋論壇 |房屋百科 |在線 

Admin 發表於 2007-9-11 03:09

黑色的全球化幾時畫下句點

全球化帶來富裕、也創造貧窮,延伸了無限商機、也留下棘手的環境議題。企業追隨全球化腳步,必須低頭思考,如何才能避開負面效應,打造真正的雙贏地球村。

「全球化曾經帶來這麼多利益,為什麼如今卻備受爭議?」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的反思,也是全球十幾億人口的疑問。他在《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書中,大力批判全球經濟組織,不但沒有解除人類痛苦,反而摧毀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

從金融市場泡沫破滅到科技產業大肆破壞環境,越來越多的國際呼聲,要求正視經濟發展的「後遺症」。

地球公民  人人無法置身事外

將場景挪到台灣,這座孕育亞洲經濟奇蹟的島嶼,從早年勞力密集的傳統產業,一路走到近十年的高科技產業,長期居於全球供應鏈核心,自然無法置身事外。

近幾年引起全球關注,矛頭直指科技大廠的跨國議題———電子廢棄物(E-Waste)流向,更是揭開全球繁榮表象背後的悲慘真相。令人訝異的是,台灣不但從未缺席,甚至早在30年前,就參與這一場全球化的黑色篇章。

流經高雄市、台南縣市的二仁溪,揹著全台汙染最嚴重河川的惡名,早年大批回收業者,在岸邊燃燒廢五金,不等餘溫冷卻,硫酸、爐渣、灰燼等有毒化學物質已傾倒入河。

這裡可以看到全球化的另類縮影。挖開兩岸表土層,層層堆積的電路板,彷彿二仁溪的「人工」堤岸,仔細看,「INTEL」字跡猶存。

「美國30年前的電子垃圾,漂洋渡海來台灣」,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理事、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副教授黃煥彰嘆氣。

光鮮亮麗的科技發展,不只在矽谷培植許多專業人才,帶動台灣的電子產業崛起,還從美國的科技大廠後門,運送大批電子廢棄物到發展中及第三世界國家。

1970年代到1990年代,一天有100個貨櫃從美國、日本等地抵台,大量運到灣裡地區,當地回收業者露天燃燒廢電纜,經過酸洗回收銅,或是拆解廢棄家電、電路板、電話交換機等,從中提煉白銀、鈀、金等貴重金屬,最多一天生產100斤黃金。

1993年,台灣宣布禁止廢五金進口,終於出現轉機,但是悲劇並未結束,廢五金業者迅速轉入工業區、化身為地下工廠,或是搬到中國、印度、馬來西亞和越南等地,延續這一場環境災難。

環保署委外的研究調查指出,2004年台灣往外輸出的廢棄物中,廢印刷電路板占了四成,其中有95%是輸往中國大陸。)二仁溪原地的汙染,也未曾消失,才揮別廢五金業者、熔煉業者緊跟入駐,持續製造空氣和水汙染。

高雄縣茄萣鄉舢筏協會會長蘇水龍,20年前曾經營廢五金業,有一天他赫然發現釣不到魚了,轉身成為守護二仁溪的環保鬥士,十年來結合一群漁民,合力巡守河川,檢舉不法業者。

環境災難 黑色悲歌仍在低吟

今年年初,美國矽谷毒物聯盟(SVTC)創辦人史密斯(Ted Smith)、執行長戴維斯(Sheila Davis),接受台灣環境行動網協會邀請,首度走訪台灣,他們深入二仁溪中下游,實地觀察電子垃圾遺害。在他們飛離台灣不久,二仁溪的汙染現況,公布在美國矽谷毒物聯盟全球網站,傾訴全球化悲歌。

二仁溪的故事,絕對不是謝幕曲。把鏡頭放大來看,光是美國境內生產的電子廢棄物,估計有50%到80%裝船,直接駛往全球貧國,尤其是亞洲和非洲等勞動力便宜、缺乏健康和環保意識的地區。

中國的貴嶼,成為全球電子廢棄物的新家。走進距汕頭市一小時車程的小鎮,超過20萬名工人蹲在街道旁,利用錘子、鑷子、螺絲起子和雙手,迅速拆解電子廢棄物,分成鋁、銅、塑膠和電路板。曾在廣州蹲點一年的國際環保組織 「綠色和平」項目經理陳宇輝,就是最佳見證人。

他閉上眼睛,回憶廣州的天空是灰暗的,貴嶼的孩子和婦人赤著腳丫子走在廢氣電子垃圾堆裡,利用水銀燈加熱,好把電路板的晶片取出來;午夜時分,燃燒廢五金的濃煙裊裊升起。

「走到哪裡都是垃圾,貴嶼就是垃圾城」,陳宇輝說,1995年台灣停止拆解廢五金的同時,貴嶼開始承接電子廢棄物,成千上萬的人從湖南、江西和四川等地,湧入貴嶼找生計。

相關組織指出,美國輸出口的電子廢棄物中,至少有90%運到中國,堆積在像貴嶼一樣、數不清的小村落。

昔日的台灣、印度、中國等快速現代化國家,不但接收西方廢棄物,本身也以飛快速度,同步製造大量的電子廢棄物。

台灣二仁溪、廣州貴嶼見證先進國家一手發展科技、另一手將電子垃圾傾倒發展中國家的事實,不過,隨著電子產業全球布局,另外一場反向布局蓄勢而起,越來越多消費者靜下心,重新反思「科技」的多重面貌。

1982年美國矽谷爆發地下水汙染,高科技產業汙染議題升溫,美國矽谷毒物聯盟創立,除了關心矽谷當地,還發起一系列的全球串連,結合各地環保團體,一起扮演監督角色,關心高科技產業對於社區、環境、勞工的影響。

2001年,矽谷毒物聯盟等團體推動電腦回收運動(Computer Take-Back Campaign,CTBC ),成千上萬的美國大學生,連署要求跨國大廠負起責任。

回收計畫 企業應負延伸責任

當時的領導品牌戴爾,旋即成為焦點,被迫推出電腦回收計畫,卻被抨擊利用監獄犯人,在不安全的環境下,進行電腦回收作業。

2003年初拉斯維加斯電腦展,戴爾執行長麥可.戴爾一站上講台,CTBC志工即穿著監獄服裝,現身在媒體鏡頭前,控訴不人道的回收策略,戴爾礙於品牌形象,不得不提出更完整的回收政策。

成功說服戴爾停止剝削監獄犯人後,CTBC緊接著要求戴爾「一視同仁」,不只在歐洲、日本執行回收服務,還要採取全球一致的回收政策。

「該是時候了,讓回收電腦和購買電腦一樣簡單吧!」CTBC寫給麥可戴爾的一封信,透露嶄新的全球趨勢———企業還要懂得「回收」,才能贏回消費者的心。

戴爾並非特例,越來越多的非政府組織,投身呼籲企業負起延伸責任,不只是生產好的產品,還要建立良好的回收機制,一肩挑起電子產品「從搖籃到墳墓」的責任。

眼看事態嚴重性,國際性組織也站在跨地域的全球視野,持續監督電子廢棄物跨國運輸議題。聯合國環境署推動巴賽爾公約,1992年近百國簽署生效,全面禁止富裕國家運用任何理由(包括回收處理),向貧窮國家傾倒有害廢棄物。

矛盾的是,國際公約的約束力,遠遠不及跨國大廠對低成本的追求,全球電子廢棄物仍然跨洋渡海,來到人力低廉、環境約束力薄弱的地區。全球電子廢棄物的主要源頭———-美國,更是拒絕簽署巴賽爾公約的少數國家之一。

全球電子廢棄物的另一大生產國日本,今年初與菲律賓、泰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展開雙邊經濟合作協定,希望透過零關稅條款,合法開放有毒廢棄物輸出入,引爆一場跨國輿論大戰。

5月初,觀察有毒廢棄物流向的巴賽爾行動網(BAN),串連全球33個國家100多個團體,聯合指控日本違反巴賽爾公約精神,國內亦有十多個非政府組織參與。

垃圾殖民 惡劣行為跨國唾棄

「亞洲不是日本的垃圾殖民地,停止毒物貿易!」是這個跨國行動的訴求,鼓勵人手一信寄到當地的日本駐外單位,呼籲日本退出電子廢棄物的生產行列、同時批准巴賽爾公約的禁令修正案。

時至今日,全球電子廢棄物捲起的世紀風暴,絲毫未有止息跡象,迫使各國民間組織跨國攜手合作。

過去幾年來,美國矽谷毒物聯盟聯手中國的綠色和平組織、巴基斯坦環保組織SCOPE、印度毒物聯盟等,實地走訪各地,持續與跨國企業對話,希望能從源頭著手,遏止這一場黑色的全球化浪潮。

「我們期待電子產業界,運用他們不可思議的聰明智巧,再一次令世人刮目相看。」史密斯一句話,道出企業的責無旁貸,也為全球共贏的美好未來,指出一條路。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