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周朝 的原始碼
←
周朝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 一、周朝 == '''(公元前1066 —前256)''' 英文名:'''The Zhou Dynasty'''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東周自公元前772年到公元前256年。周朝共傳30代37王,延續約800年時間。 在滅商之前,周部落生活於渭河流域,其始祖姬棄就是被稱為農神的「後稷」。周部落興盛於周文王姬昌作首領的時候,他的統治使周部落勢力強盛,死後他的兒子武王姬發才有條件伐紂滅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采取了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並進行了東征。此後周朝向外擴張長年不斷,並對周邊的一些國家分封了諸侯國,疆域覆蓋了長江、黃河流域和今天的東北、華北的大部,西部曾到昆侖丘。周厲王時,周朝的統治開始衰落。宣王即位後,采取了明智的政策改善統治,在對外征討和開拓疆域上接連取得勝利,出現了「宣王中興」。前781年,周幽王即位,寵幸妃子褒姒,用人不當,加上各種天災人禍,民怨沸騰,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第二年,周平王即位,將都城東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東周之後的周王室大權旁落,諸侯紛爭加劇,進入了列國征戰的春秋戰國時期。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西周的統治很有特點。分封制、宗法制、土地制度上的井田制都有明顯的發展和加強,對以後的封建社會有很大影響。 周朝享國約800年,為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從公元前11世紀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可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西周建都[[鎬京]](今陝西西安附近),到公元前771年結束。第二年,[[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開始了東周的歷史。周朝各[[諸侯國]]的統治範圍包括今黃河、長江流域和東北、華北的大部。 [[Image:d089b9863ec6d02a66096e43.jpg|thumb|right|200px]] ==國號釋義== ''' '''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之稱。 == 西周朝 == '''西周的興起 ''' 西周(公元前1066 — 公元前771年)從[[周武王]]滅[[商朝]]建國,到[[周幽王]]亡國,共歷三百多年,是中華帝國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中華古典文明的全盛時期,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對後世歷史的發展有巨大而很深遠的影響。 先周是活動與中原西部[[黃土高原]]的一個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傳說是「[[帝嚳]](音「庫」kù」元妃「[[姜嫄]]」的兒子「[[棄]]」。「棄」在「帝舜」時擔任農師,號稱「[[後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於[[邰]]。商朝初年,他的後代「[[公劉]]」率族人遷到[[磁]]。到[[古公]]「亶父」時,又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定居下來,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自稱為「[[周]]」。「古公」的幼子「[[季歷]]」繼位後,修行道義,發展生產,驅逐[[夷狄]],力量更為強大,與商發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將季歷殺死,「季歷」的兒子「[[姬昌]]」繼位。昌號稱」西伯」,仁慈愛民,禮賢下士,天下士人都來投奔。周的發展,使商紂感到威脅,於是將[[西伯昌]]囚禁於[[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此後,在[[呂尚]]的輔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於遊樂,對「殷紂」十分馴服,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和悅百姓,大力發展生產,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進而征討不馴服的諸侯和商的盟國,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而自稱王,即[[周文王]],並將都城遷到豐邑(今陝西長安西南灃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姬發]]繼位,稱周武王。他繼續以呂尚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等人為主要助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積極作滅商的准備。兩年後,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向,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周朝經歷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國]]滅掉。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豐鎬二京在西,洛邑在東,習慣上稱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為西周,以後的為東周。 周武王建周後,大封功臣謀士,如將「呂尚」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召公奭]]」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十五,同姓之國四十。封邦建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統治人民。武王死後,其子「[[誦]]」繼位,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諸侯不服,以王叔[[攝政]]。「[[管叔]]」、「[[蔡叔]]」不服,與殷紂之子「[[武庚]]」,帶領淮夷,發動叛亂。周公毅然率兵東征,平定了叛亂,誅殺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餘民。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負責營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後,成王親自來到洛邑王城,大會天下諸侯和[[四夷]]君長,並將跟隨武庚叛亂的殷遺民遷進「[[成周]]」,以便控制。周公還制禮作樂,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成王曾親自討伐東夷,使東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後,繼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於政事,平易近民,刑罰幾十年不用,社會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黃金時代。但到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時,就出現了危機。當時,王道微缺,「周昭王」貴為天子,南巡漢水時,卻被船夫用特制的膠船暗算,葬身於魚腹之中。「[[周穆王]]」繼位後,為了恢複周王朝的威望,新設[[太仆]]一職,作為太禦眾仆之長,以加強王朝的中樞管理。他制定刑律,減輕刑罰,以加強對臣民的控制,施善政於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攝夷人,對邊遠民族的侵擾進行積極的防禦,制止了掠奪。穆王又曾東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諸部的反叛,南討「[[楚國]]」,大會諸侯於「[[塗山]]」。 「周穆王」以後,周朝逐漸衰微,「[[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由於周圍戎狹的不斷侵擾,王朝陷入長期的戰爭之中,國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對民眾的剝削,國內矛盾日益尖銳。有的貴族也開始破產,而表現出對現實的憤懣。 長期的矛盾逐漸積累,使王朝產生了深刻的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繼位的「[[周厲王]]」,不僅不采取安撫民眾、發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揮霍,連年對外征戰,變本加厲地剝奪,壟斷山澤之利,引起民眾的不滿和議論。他就派巫師監視,殺死議論的人,使矛盾更為尖銳。三年以後,憤怒的鎬京居民終於發起暴動,將「厲王」流放到「[[彘]](音「至」zhi」,由「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掌政權,歷史上稱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國歷史從這一年開始有了明確而且連續不斷的紀年。「周厲王」死後,他的兒子「宣王」整頓朝政,曾經使周王朝有所複興。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時,王朝的危機更為嚴重。關中地區發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嚴重自然災害,周幽王不僅不撫恤災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貪得無厭。為了博得寵妃「[[褒姒]]」一笑,幽王舉[[烽火]]欺騙諸侯前來勤王。最嚴重的問題是,幽王決定廢去王後申氏,殺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為王後,立褒姒的兒子「伯服」為太子。「申」後的父親申侯於是聯合西方部族犬戎,舉兵攻打周幽王,在[[驪山]]下殺死幽王,據走褒姒。幽王的兒子「宜臼」即位時,關中遭受兵火洗劫,殘破不堪,犬戎又不時前來騷擾。「周[[平王]]」宜臼只得將都城遷到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東周開始。 ''' 西周主要諸侯國 ''' 周武王姬發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為列國諸侯,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為附庸。其中姬姓子孫的封國最多,有53個,這就是中國封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來。 分封的列國諸侯中著名的有: [[魯國]]---[[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其長子[[伯禽]]於[[曲阜]],以輔周室。 [[齊國]]---[[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孫[[伯益]]封地,今山東青州府。 [[燕國]]---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君奭。封國地為今幽州薊縣。 [[魏國]]---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畢公高]]。封國地為今河南開封府高密縣。 [[管國]]---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鮮。封國地為今河南信陽縣。 [[蔡國]]---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封國地為今河南汝寧府上蔡縣。 [[曹國]]---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鐸。封國地為今濟陽定陶縣。 [[成國]]---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封國地為今山東兗州府汶上縣。 [[霍國]]---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處。封國地為今山西平陽府。 [[衛國]]---姬姓,侯爵。系王同母少弟,為康叔。封國地為今北京冀州。 [[滕國]]---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繡。封國地為今山東章丘縣。 [[晉國]]---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於唐,後改為晉。封國地為今山西平陽府絳縣東翼城。 [[吳國]]---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長子姬泰伯之後。封國地為今吳郡。 [[虞國]]---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姬仲雍之後。曰姬章已,為吳君,別封其為虞。封國地為今河東太陽縣。 [[虢國]]---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封國地為今陝縣東南之虢城。 楚國---[[羋姓]],子爵。系玄帝姬顓頊後裔。封國地為今丹陽南郡枝江。 [[許國]]---姜姓,[[男爵]]。系伯夷之後,曰文叔。封國地為今許州。 秦國---[[嬴姓]],伯爵。系玄帝姬顓頊後裔。封國地為今陝西西安。 [[莒國]]---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後。封國地為今莒縣。 [[紀國]]---姜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國地為今[[壽光]]市。 [[邾國]]---[[曹姓]],子爵。系陸終第五子晏安之後。封國地為今山東鄒縣。 [[宋國]]---[[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長庶子,曰微子啟。封國地為今睢陽縣。 [[杞國]]---[[姒姓]],伯爵。系夏禹王之後。封國地為今開封府雍丘縣。 [[陳國]]---媯姓,侯爵。系帝舜之後。封國地為今陳縣。 [[薊國]]---姬姓,侯爵。系帝堯之後裔。封國地為今北京順天府。 ''' == 西周王系 == '''西周朝:(公元前1106年—公元前770年)''' 周文王: 在位51年,文王姬昌,父名季。姬昌即位後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後被釋放。他禮賢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辰輔佐,為以後滅商打下基礎。據傳文王死時97歲。 周武王:在位5年,武王姬發,父姬昌。即位後大舉伐商,並於牧野,大敗商軍,紂王自焚,商亡。武王建都於鎬京。史稱西周。武王死時54歲。 [[周成王]]:在位30年,成王姬誦,武王子,即位時12歲。由周公旦攝政。之中,平定武更(紂王子)叛亂,並大封諸侯。成王造東都洛邑。成王死時42歲。 [[周康王]]:在位25年,康王姬釗,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為的周王,史稱「[[成康盛世]]」。康王時,周朝較強盛。 周昭王:在位19年,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時,王道微缺」,周國力開始下降,昭王南巡死於楚。 周穆王:在位55年,穆王姬滿,昭王子。穆王時作《[[呂刑]]》,是流傳下來的我國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時間最長的周王。 周共王:在位23年,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周懿王:在位8年,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時,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無力抵抗。 周孝王:在位6年,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兒子,共王的弟弟。 周夷王:在位8年,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兒子。夷王時,周天子與諸侯的矛盾尖銳化,夷王曾烹殺齊哀公。 周厲王:在位37年,厲王姬胡,夷王的兒子。厲王是一位暴君,對外戰爭屢敗,國勢日危,後被國人放逐。 周召共和:執政14年,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與[[召穆公]]共同執政。此二人均為宗周的大貴族。 [[周宣王]]:在位46年宣王姬靜,厲王的兒子。即位後針對周王室的內憂外患,進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稱「[[宣王中興]]」。 周幽王:在位11年,(前781-前771)。 == 東周朝 == 公元前771年,犬戎殺幽王,滅西周。第二年(前770年),周幽王太子宣臼由鎬京遷都於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遷後之周王朝為東周。[[周赧王]]59年(前256年),東周為秦所滅,共傳25王,歷時515年。東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之段歷史時期,史稱之為「[[春秋時期]]」,自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則被稱為「[[戰國時期]]」。 ''' #東周春秋時期:''' ''' '''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那時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並戰爭。誰戰勝了,誰就召開諸侯國會議,強迫大家公認他的「[[霸主]]」地位。 先後起來爭當霸主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把他們稱為「[[春秋五霸]]」。 在諸侯爭霸的過程中,大國兼並小國,諸侯國數目逐漸減少,華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長江下遊和錢塘江流域的吳國和[[越國]],也參加了爭霸戰爭。起初,吳國打敗了越國,強迫越國臣服。越王[[勾踐]]天天舔嘗苦膽,立志報仇。他注意增加生產,訓練士兵,積聚力量。經過長期努力,越國終於重新強盛起來,最後滅掉了吳國。 春秋時期,[[鐵器]]已經在農業、手工業生產中使用。農業生產中使用鐵鋤、鐵斧等。鐵器堅硬、鋒利,勝過木石和青銅工具。鐵的使用,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那時,也開始用牛耕地。耕作技術提高了,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起來。一些貴族把公田化為私田,逐漸采取了新的剝削方式,讓種田的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 ''' #東周戰國時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國的戰國時期,經過春秋長期激烈的爭霸戰爭,到戰國開始,主要的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國,歷史上稱之為「[[戰國七雄]]」。 東周時期,以農田灌溉為重點的水利建設高潮逐漸興起。水利工程有多種類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東周的建築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魯班]],即魯國人[[公輸般]],是土木工匠中的傑出代表,後人尊稱為祖師。考古發掘所見東周的建築遺跡,多為宮殿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以瓦當最為常見,還有青銅鬥拱、青銅飾件和青銅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見東周宮殿建築的宏偉壯觀。東周時期,大國爭霸,戰亂頻繁。各諸侯國為其政治、軍事和經濟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幹線的基礎上,不遺餘力地將道路擴展到更為遙遠險絕的地方,因而在客觀上促進了交通的發展。東周的[[絲綢]]西傳路線甚至橫貫歐亞大陸。當時馬車的使用已很普遍。這時,天子直轄的「[[王畿]]」,在戎狄不斷襲擾和諸侯不斷蠶食下,大大縮小了,最後,僅剩下成周方圓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盤;同時,天子控制諸侯的權力和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日益喪失。天子不僅經濟上有求於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諸侯的擺布。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勢力。 ==東周王系== '''東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 ''' ''' 周平王:(姬臼),在位51年,(公元前770—公元前719年)。 [[周桓王]]:(姬林),在位23年,(公元前719—公元前696年)。 [[周莊王]]:(姬佗),在位15年,(公元前696—公元前681年)。 [[周釐王]]:(姬胡齊),在位5年,(公元前681—公元前676年)。 [[周惠王]]:(姬閬),在位25年,(公元前676—公元前651年)。 [[font color=#000000]] [[/font]][[周襄王]]:(姬鄭),在位33年,(公元前651—公元前618年)。 [[周頃王]]:(姬壬臣),在位6年,(公元前618—公元前612年)。 [[周匡王]]:(姬班),在位6年,(公元前612—公元前606年)。 [[周定王]]:(姬瑜),在位21年,(公元前606—公元前585年)。 [[周簡王]]:(姬夷),在位14年,(公元前585—公元前571年)。 [[周靈王]]:(姬泄心),在位27年,(公元前571—公元前544年)。 [[周景王]]:(姬貴),在位25年,(公元前544—公元前520年)。 [[周悼王]]:(姬猛),在位1年,(公元前520—公元前519年)。 [[周敬王]]:(姬匄),在位44年,(公元前519—公元前475年)。 [[周元王]]:(姬仁),在位7年,(公元前475—公元前468年)。 [[周貞定王]]:(姬介),在位28年,(公元前468—公元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0年)。 [[周考王]]:(姬嵬),在位15年,(公元前440—公元前425年)。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24年,(公元前425—公元前401年)。 [[周安王]]:(姬驕),在位26年,(公元前401—公元前375年)。 [[周烈王]]:(姬喜),在位7年,(公元前375—公元前368年)。 [[周顯王]]:(姬扁),在位48年,(公元前368—公元前320年)。 [[周慎靚王]]:(姬定),在位6年,(公元前320—公元前314年)。 周赧王:(姬延),在位59年,(公元前314—公元前256年)。 ''' == 政治制度 == '''周滅商後,國王大搞[[分封]],把王族與功臣分封到國家各個地方,建立起眾多諸侯國,數量超過百個。通過[[宗法制]]和[[封建制]],又建立起一個以周「[[天子]]」為中心,各個諸侯國圍繞的封建王朝,同時建立起一套無孔不入的[[禮樂]]制度,形成了一個有秩序的封建國家。西周的官制,更為繁雜。周王左右的輔佐為[[太師]]、[[太傅]]、[[太保]],合稱[[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務官、事務官和地方官)、四方(諸侯和方國、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員為:總攬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禮儀的[[太宗]]、掌歷法記事的[[太史]]、掌祈禱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稱[[六卿]],六卿的僚屬,總稱為[[卿事寮]]。王朝還有掌土地和農人的[[司徒]]、掌百工職事的[[司空]]、掌軍賦軍政的[[司馬]]、掌版籍爵祿的[[司士]]、掌刑罰的[[司寇]],合稱[[五官]]。為王室服務的內廷事務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師]]、[[少傅]]、[[少保]]),有道、輔、弼、承[[四輔]],有膳夫、綴衣、小臣、寺人、內豎、閽者、門尹、司王宥、火師、水師、大酋、太仆、禦、右、萃車、趣馬、師氏、虎資、輿人、醫、藝人、隸人、太子宮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國,稱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諸侯。王朝有時派使臣到諸侯國任[[監國]]。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仿照王室設置百官有司,成為相對獨立的政權,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分掌政務、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級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礎上世襲,而且文武不分,平時治民,戰時就是各級將領。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國、都、邑、野、鄙。周王和諸侯的都城為國,諸侯國中的大城為都,小城為邑,此外的地方稱為野或[[鄙]]。 ''' == 經濟技術 == ''' 西周時,鋒利的青銅農具得到較普遍的使用,進行了規模較大的墾殖和耕耘;原來的拋荒制被休耕制代替,土地利用率提高;漚治和施用綠肥,以火燒法防治病蟲害,標志了田間管理的新水平。西周實施了比較完善的土地耕種制度即「[[井田制]]」,王朝中擔任司稼的官員必須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種及其適應地區,從而更好地指導農業生產。農作物品種增加,穀類有黍、稷、粟、禾、穀、梁、麥、稻等,豆類有菽,任菽、藿等,麻類有麻、苴、苧等。王朝特設場人,專管園圃,從事蔬菜、瓜果的生產。這樣,為封建制度的最終確立提供了基礎。 西周比較重要的手工業都由王室和諸侯控制,眾多的百工在司空的領導下負責管理各項手工業,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銅鑄造業。其分布地區很廣,生產能力擴大,效率和水平提高,鑄造工藝改進。發明了一模翻制數範和焊接的技術。陶器業已逐漸采用快輪法,產品走向規格化。原始瓷片的燒成溫度已達一千二百度以上,胎質更為細膩,施以青、黃綠二色釉,礦物組成已接近瓷器。能夠生產石灰石──矽石琉璃。漆器制作逐漸普遍,器表夾苧,施以紅、黑兩種彩繪,顏色鮮豔,花紋精美。家蠶的飼養十分普遍,紡織成為農家的一項重要副業。絲織物有斜紋提花織品和刺繡品。已經掌握池水漚麻的微生物脫膠法,以便將纖維分離出來。 西周時,商業已成為社會經濟不可缺少的部門,由官府獨裁,設有「質人之官」作為市場的管理者,限制私人從商。商貿的品種有作物、牛馬、用具、珍異和兵器等,甚至掠賣奴婢。西周的貨幣除貝以外,已開始使用銅幣。 ''' == 科學文化 == ''' 中華科學、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為[[儒家]]六經之一的《[[易經]]》,最早提出「[[天文]]」的定義。《[[周易]]》雖然成書於戰國時期,但他表達的確實是[[周代]]型成的天命思想。《易》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易.系辭》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等等,西周萌生的陰陽思想,對中國天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周易》有很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被後人稱為[[河圖]]、[[洛書]]的東西,是燒灼卜骨的表現,是遠古先民在長期生活和占卜的實踐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互相串連、互相滲透的反映。相傳[[伏羲氏]]將其歸納總結,對蓍草反複排列,而畫為八卦,將天地間萬物的現象都包括於其中,這是原始的易。後來,據說經過周文王的悉心鑽研,將其規範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複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其所以稱為「易」,鄭玄解釋有三義:一是簡,二是變易,三是不易。就是講萬物之理有變有不變,現象在不斷變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又具不會變的,這就從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中抽象出了理論上十分豐富的樸素的辯證法。舊說到春秋後期,[[孔子]]對《周易》進行解釋和論說,完成十翼,即《[[易傳]]》,《周易》發展成為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的闡述宇宙變化的[[哲學]]著作,對中華文化的發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周代的另一種完善的文化就是[[禮樂文化]],周禮非常繁縟,據《周禮》有吉、凶、軍、賓、嘉五禮,樂在西周很重視,有專門職官管理,金文中也記有樂官。周代樂舞如《大武》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較完善教育制度,如「[[禮]]」「[[樂]]」「[[射]]」「[[禦]]」「[[書]]」「[[數]]」[[六藝]]就是周代貴族的文化教育內容,中國最早的經典如《周易》、《[[尚書]]》、《[[詩經]]》、《[[周禮]]》、《[[樂經]]》(已佚)、《春秋》都產生這個時期,以及春秋時期的諸子學說等。 [[Category:歷史人物|周]][[Category:先秦|先秦]]
返回至
周朝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