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李革 的原始碼
←
李革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width="144px" align="right" class="homebg5" |<!--內容-->姓名:李革 性別:男 年齡:41歲(2008年) 出生地:中國[[北京市]] 行業:制藥業 企業:無錫藥明康德公司 中國公司總部:[[上海市]] 職務:[[CEO]] 畢業學校: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3年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學歷:[[有機化學]]博士學位 |} 榮譽:2008年《福布斯》雜志25位知名美籍華人之一 李革-創業歷程 李革所領導的企業——[[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憑借「組合[[化學]]核心技術」的服務平台,近兩年已為海外大型制藥公司提供優質藥物前體和藥物化學服務項目80個,先後與42家國際一流的制藥「巨頭」和[[生物技術]]公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業務關系。同時,搶占國內「一類新藥」研發制高點,取得科技成果8項,探索出了一條以服務帶動產品的新藥開發之路。 中國科學技術獎 精於做人,踐行一個「搏」字:李革,北京[[海澱區]]人。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93年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有機化學博士學位。在攻讀[[博士]]期間,李革與導師克[[拉克蒂爾]]教授等一起發明了「[[標記的組合化學技術]]」,獲得一項美國專利。1993年,李革在美國創業,經過8年拼搏,他跨越了自己人生的三大步:一是與人合作,發起和創立了一家美國生化公司;二是在諸多[[風險基金]]的支持下,1995年,他和他的同事們把創立的生化公司成功推向了[[納斯達克股市]];三是2000-2001年入選[[《美國名人錄》]],李革被譽為是[[組合化學]]、[[藥物化學]]領域資深的化學專家。 [[Image:01300000209183122154824046603.jpg|thumb|right|200px]] 1999年,李革應母校北京大學之邀,回國向衛生部領導和國內制藥業界介紹了有關「組合化學技術」在藥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也是通過這次回國考察,他看到了國內制藥行業的現狀以及中國加入[[WTO]]以後的緊迫感。國內許多藥廠在基礎設施和生產能力上並不比國外藥廠遜色多少,最困難的是缺乏知識的積累和持續創新的能力,長期依賴仿制藥的生產模式更加劇了這一致命的弱點。國際上的制藥業巨頭都在紛紛購並重組,中國卻還有6000多家制藥企業在互相競爭,在加入WTO後形勢將更加不容樂觀;一方面仿制生產受到[[知識產權]]保護的制約,另一方面國內[[市場]]將受到國外大量新、[[特效藥]]的沖擊。 [[Image:01300000209183122154829436728.jpg|thumb|right|200px]] 2000年,李革毅然回到了祖國,開始了回國創業的歷程。他給自己確立了挑戰性的目標:貼近中國制藥業的實際需求,創建新藥研發的專有技術平台,使制藥企業能夠借助這一平台或通過與平台的合作,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獨立開發出具有知識產權的「一類」新藥。消息傳出,經過有關人士的牽線搭橋,[[朱志銘]]、[[吳心南]]和[[張祖倫]]在全面了解李革的情況和經過廣泛的市場調研後,代表[[江蘇太湖水集團]]果斷決策:作為出資方和李革簽訂合作協議。李革在以知識產權入股進行合作的同時,還個人投資500萬元。2001年初,李革攜多年應用「組合化學技術」研發小分子藥物的豐富經驗和多項科研成果回國創業,成立了「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李革評價和江蘇太湖水集團的合作「為‘藥明康德’奠基和發展走好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明於做事,突出一個「帶」字:自創業之初,李革就以高起點定位公司的發展,並始終堅持新、尖、精、專的原則,一個總面積約6500平方米,6個實驗設施齊備的[[實驗室]]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愛都路253號建成。為了實驗基地達到國際化標准,藥明康德公司投入巨資從國外引進了一系列的超精密儀器設備,如[[核磁共振儀]]、[[質譜儀]]、[[氣象色譜]]等40多台分析測試儀器,同時,還配有先進的合成及組合化學專用設備。李革領導的「藥明康德」能夠應急適時地走入國際藥界研發市場,主要原因是成功運用了組合化學核心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長期困擾中國制藥業發展的技術空白。2002年9月,在美國[[費城]]召開的全球制藥業年會上,「藥明康德」作為中國地區的惟一受邀代表在會上作了專題演講。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要領導也曾親臨該公司調研,原外經貿部一位領導同志則寄語「藥明康德」珍惜時代,珍惜機遇,珍惜自己。可以說,通過組合化學核心技術服務來帶動中國的新藥開發,成了「藥明康德」人創業的主旋律。 核心技術,彰顯平台優勢。由於全球生物基因技術的重大突破,用於新藥研發的藥物標靶增加迅速,北美、歐洲與日本的制藥公司紛紛尋找像「藥明康德」這樣具有強大小分子化合物設計及合成實力的化學公司來幫助合成,擴增研發新藥所需的藥用化合物庫。「藥明康德」建立起來的小分子藥物研發技術平台———「[[藥物模板]]」技術平台,有效適應了市場對能應用於藥物篩選的小分子化合物的渴求。研發實力,贏得客戶信賴。「藥明康德」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勇敢接受挑戰,不但出色完成了合成項目,而且在合作過程中贏得了國外大制藥廠的信賴。合作領域已從初級服務的單方面合成[[化合物]],開始進入同步研發的合作領域,公司與國外客戶簽訂長期服務協議,與國外客戶就某一項目研發在兩地同時展開。目前,該公司與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地的42家制藥巨頭和生物技術公司建立了長期穩定的業務關系,其中包括13家世界排名前20位的制藥公司,包括默克、輝瑞、[[先靈葆雅]]等,先後和「上海信誼」、山東「新華制藥」等建立了良好合作關系。 [[Image:01300000209183122154834983232.jpg|thumb|right|200px]] 與巨頭科文思合作 運作模式,服務帶動產品。藥明康德奉行服務帶動產品的商業運作模式,一方面確立國際知名度和地位,一方面洞察新藥市場先機,搶占「一類新藥」研發制高點,以此來服務於全球的新藥開發市場和化學服務市場,利用公司的化學服務收入支撐公司內部的新藥產品的開發。據統計:已轉讓新藥項目2個,已申報新三類新藥品種4個,已開發出藥物模板五大系列,[[螺環藥物模板]]100多種,已申報發明專利10個,正在研究之中的國家一類新藥2個,正在進行最後[[臨床]]前研究的抗腫瘤、降脂藥品種13個。 巧於做局,講究一個「策」字:植根於上海外高橋保稅區這塊沃土,「藥明康德」利用「組合化學核心技術」,創建制藥界「微軟平台」,如今已經成為國內具有規模的新藥研發基地,在世界化學領域內,也是佼佼者。回首兩年創業之路,李革最得意的是他的[[企業]]管理戰略。為了「藥明康德」可持續發展,他走了三著棋:用人之策,激勵。公司憑先進的管理理念,良好的激勵機制,吸引國內、海外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已建立了一支190人的科研團隊,其中博士25人,碩士79人和[[學士]]86人。 管理之策,嚴格。談起管理團隊,李革如數家珍:常務副總[[劉曉鐘]],開拓創新才能非凡;研究部副總[[王曉川]],是公司[[計算機化學]]和藥物分子設計的領頭人;生產部副總[[唐甦翰]],公司未來大規模藥物生產指揮非他莫屬……大家相互理解,各展其長,有效促進了整體運營。「藥明康德」的研發,每天平均有75個項目在進行,業務管理,主要是依靠公司自己設計的一套跟蹤管理的預警裝置。發展之策,快速。2003年初,公司進入快速發展軌道,投入巨資在[[浦東外高橋保稅區富]]特中路288號,興建「[[藥明康德高科技園區]]」,這里將成為公司的新藥研發基地,建築面積為3.8萬平方米,計劃於2004年4月投入使用。目前,4棟大樓已拔地而起,1號大樓投入使用後,研發基地可由現在的6500平方米擴展到1.25萬平方米,發展空間可實現倍數增長;同時,又在金山化工區購買了100畝土地,用於興建藥明康德新藥產業化基地,占地30多畝的一期工程今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後可直接將公司目前單一的化學合成轉變為藥物中間體的放量生產。 李革-夢想家 以「變革新藥研發」為使命的李革,每天早上一醒來,就會為自己的夢想而興奮。作為美國Nasdaq上市企業Pharmacopeia的四位創始[[科學家]]之一,已經在海外取得成功的李革博士,看到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國內創業的許多機會毅然回國。他夢想利用中國的人力資源和成本優勢,打造新藥研發的服務平台,來縮短新藥研發的時間、降低新藥研發的費用。 2007年8月9日,藥明康德(PharmaTech)在[[紐交所]]上市,為醫藥界「中國研發」打了一劑[[強心針]]。1993年,李革就在美國和其他人共同創建了生化公司Pharmacopeia.原來,新藥研發的產業鏈很長,一般來講首先是發現藥物前體,沒有這一環,後面的研發都無從談起。早在讀博士期間,李革與[[導師]]ClarkStill教授共同發明了「標記的組合化學技術」,通過這項技術發現了多種藥物前體化合物,就像拿到了發現新藥的金鑰匙。這些成果將這家企業在1995年推向了納斯達克。 [[Image:01300000209183122154838399371.jpg|thumb|right|200px]] 夢想家李革 回國創業建立的藥明康德,則在本土環境下繼續著他的夢想。1999年,李革應母校北京大學之邀,回國向衛生部領導和國內制藥業界介紹了有關「組合化學技術」在藥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也是通過這次回國考察,他看到了國內制藥行業的現狀以及中國加入WTO以後的緊迫感。李革感到惟有在源頭創新上有所突破,制藥企業才能實現從仿制到創制的跨越。 早期藥明康德立足於為中國制藥業搭建新藥開發的技術平台和提供藥物前體儲備庫,最終使中國的制藥業與其他行業一樣有機會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其開發的技術平台,一方面可以重新設計、改造現有藥用化合物分子結構,發展模仿性新藥,在不侵犯知識產權的前提下,改變中國市場「新藥」貧乏的被動局面,實現「[[西藥中國化]]」;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高效篩選發現藥物前體,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又可以打入國際市場。 在合作過程中李革贏得了國外大制藥廠的信賴。全球前10家醫藥企業中,有9家是他的客戶,包括輝瑞和默克等大型企業。公司提供的服務範圍也擴展到了「從藥物研發化學服務到[[生物]]服務,再到用於研發的大規模[[原料藥]]的生產」。從中國制造到中國研發以「變革新藥研發」為使命的李革,自言每天早上一醒來,就會為自己的夢想而興奮。2000年創立至今,藥明康德已擁有2000多名技術人員,幾乎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擁有化學家最多的公司之一。除了人員數量的增長,公司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展,位於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的世界一流的研發中心,面積已擴大到63萬平方[[英尺]]左右。 藥明康德的總部所在地上海[[張江]],被稱為中國的「[[藥穀]]」,許多新藥研發、醫療器械制造,以及醫療服務類企業紛紛選擇在那里創業。相比之下,新藥研發企業需要的是核心技術的創新,客觀上創業的難度更大。由於投入資金大、回報周期長、失敗風險高,投資機構很少冒險投入,新藥研發難有大的突破。 研發外包([[CRO]])服務對自主研發新藥有曲線救國的意味。但研發外包模式,能否真正意義上改變中國醫藥產業的現狀仍是醫藥界熱衷討論的話題。全球醫藥CRO業務的年增長率保持在13%,而整體醫藥研發投入的年增長率保持在11%。隨著[[發達國家]]人力、原材料等資源成本的增高,CRO業務已經在向低成本市場轉移。從全球範圍看,巨大的研發成本和失敗風險已成為國際制藥企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而通過外包一些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時間的非核心研發業務,以獲得整體研發工作的經濟性則是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方法。雖然目前的主要[[客戶]]在國外,但作為一個開放的平台,亦賦予中國藥企以同樣的機會。李革希望通過實踐新的研發模式「給人們帶去更多的藥」,同時實現這一行業「中國制造向中國研發的轉變」。 [[Image:01300000209183122154855185273.jpg|thumb|right|200px]] 與美國制藥巨頭科文思談判成功 更重要的是,通過外包參與到全球創新藥的研發服務當中,實際上是參與到創新藥研發鏈條當中,獲得技術和經驗的積累。醫藥企業承擔研發外包也是積累自主創新能力的過程,積累智力資本的同時更能學到國際化的管理運作模式。先由點到面逐步加大在研發鏈中的參與程度,最終實現向完全自主研發轉型。 而藥明康德上市之後的發展,似乎也能看出李革的夢想不止為人作嫁衣。目前他正在運作新的藥物評價中心,建成後將向客戶提供更加全面、更高產能的毒理學服務,未來將融合藥物化學、生物學研究和[[藥物安全性評價]]等領域的醫藥產業鏈。從研發的源頭切入,逐漸全面滲透到其他關鍵環節,健全研發的產業鏈,李革心中的夢想正在逐步實現,這個夢想似乎將比今天看到的成就更廣闊。1993年共同創建生化公司Pharmacopeia;1995年Pharmacopeia在納斯達克上市;2000年回國創立藥明康德2007年8月9日藥明康德在紐交所上市。 李革-發展方向 「美國和中國的風險投資商們沒有人相信CRO在中國能成為一個行業,但我們做到了。」一年多前,CRO([[中國醫藥研發外包]])行業領軍企業藥明康德CEO李革對[[《環球企業家》]]說。現在,李革再次證明了中國CRO企業的能力:他收購了一家美國公司。2008年1月31日,中國醫藥研發外包(CRO)行業的領軍企業藥明康德完成了對美國生物制藥和[[醫療器械]]服務供應商AppTec實驗室服務公司的收購。按照協議,藥明康德向AppTec公司[[股東]]支付約1.51億美元,同時承擔AppTec公司約1170萬美元債務。根據bloomberg報道,這起收購是繼聯想收購IBMPC之後最大的中國企業在美並購案。 擁有北京大學化學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有機化學碩士及博士學位的李革,2001年在上海成立藥明康德。這家靠做簡單化合物起家的公司在很短時間內就成為醫藥外包行業的領先者。國際排名前十位的制藥公司有九個都成為了藥明康德的客戶,到2005年,盈利收入已經是初創時候的100倍,並且始終保持著高速增長。但是李革清楚,過去五六年中藥明康德一直專注於小分子醫藥領域,他僅僅取得了通向國際舞台的票根,他還需要另外一半門票:擁有[[大分子醫藥]]領域服務能力,完善藥明康德的服務產業鏈。 [[Image:01300000209183122154846089651.jpg|thumb|right|200px]] 無錫藥明康德有限公司 藥明康德在紐交所上市之後,由於手握1.85億美元的資本,加上擁有上千名化學藥劑師,包括輝瑞在內的80個客戶,已經有不少國外企業自己找上門來。藥明康德的管理團隊手中考察的案子不少,最終鎖定了總部位於美國明尼蘇達聖保羅的AppTec公司。 AppTec是成立於2001年一家醫藥研發外包私人公司,創始人兼CEO是擁有[[微生物學]]博士學位、曾經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做博士後工作的邦妮·巴斯汀(BonnieBaskin)。即使發展到2007年,這家私人生物診斷試驗公司的規模也並不大,員工只有425人,但是它在醫藥健康研發外包服務提供商中獨樹一幟。其他企業或者做醫療器械、生物制藥產業,或者在提供服務領域,只選擇測試、研發和生產其中之一,但AppTec同時是測試和制造服務的提供商,還沒有哪個公司提供如此寬闊的服務範圍。這正是李革看中的地方,「它有很廣的能力,在生物大分子藥的測試監測、研發生產、包括病理毒理方面都有非常好的能力。」關鍵是藥明康德在收購後,就具備了大小分子研發的能力,「過去我們在小分子方面住主要是研發,沒有進入商業銷售,App有商業生產銷售的能力。」 [[Image:01300000209183122154862559231.jpg|thumb|right|200px]] 新藥研發成功 收購過程幾乎可以用「一帆風順」來形容。「兩個公司一接觸就覺得很適應,因為我們都是以客戶為核心,力爭以最好的品質提供給客戶最好的服務,這讓我們一拍即合。」李革說。在談判過程中,雖然沒有聊得開心就去暢飲一杯的中國方式,但是從一開始李革就感覺到了對方的[[精神]]和激情,而AppTec優秀的管理也從中可見。當然,[[AppTec]]也有很多選擇。李革認為,雙方最終能夠在取得談判成功,是因為合作後會具備前所未有的能力和規模。有能力幫助客戶增加新藥開發的成功率,縮短新藥進入市場的時間,改變現有新藥研發模式的。「我們把我們對[[行業]]未來的看法展示給App,來說服他們最好和我們一起幹。兩個公司合起來能夠改變一個世界,對於App也很有吸引力。實際上,是我們把我們的前景賣給App,他們把公司賣給我們。」 李革-成功之道 [[創業]]的「做什麼」和「怎麼做」,其實是一個先有雞和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也許永遠分不開清楚。對公司也是一樣。起初,一腔熱血想做中國新藥(李革的藥明康德的公司使命中提到:中國目前有6700多家制藥企業,其中90%以上為小型企業;在[[生產]]上,中國的[[西藥]]品種有97.4%是仿制,[[中成藥]]也停留在極低水平,難以承受國際競爭的強烈沖擊。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磅炸彈]]」式的創新藥物。加入WTO後,來自國際間的競爭將更為直接,如要買斷一個專利新藥的[[生產許可證]],至少需要500-600萬美元。研發本國新藥已經迫在眉睫。)但做什麼新藥中間一定牽扯怎麼做新藥的問題,所以,兩者是分不開的。 [[Image:01300000209183122154849723415.jpg|thumb|right|200px]] 公司成員 在中國做事也有中國的[[國情]]。在美國想做新藥,從最初的科研開發開始,經組和化學藥物合成,高效藥物篩選到藥物選定,優質化等等。然後再到臨床測試和[[藥檢]]部門審批。所以研制一個新藥到上市一般需要8-10年以上,大約需要8億美元!在中國做新藥,如果拿美國的標准來做,那恐怕是需要到「猴年馬月」了—不是某年的[[猴年]]。公司發明了一個口號「以服務帶動產品」,就是發揮中國廉價的優勢,用高質量的服務品質來掙錢養活發展公司,然後在公司的發展壯大中發展獨特的產品。沿著這個方向走了三年,公司目前擁有53家國際客戶,200多名科研工作人員,應該算是有一定的成績。 關於膽識,能力,機遇的問題,並不是一個新問題。[[比爾·蓋茨]],[[麥克·戴爾]]誰的,都曾被問過,回答過。一般的答案是:一半天時地利人和,一半膽識學識能力。李革的回答也不例外。他認為:大環境。除了大環境之外,他有三大鐵杆。其實公司不是他一個人的。當初創業,是他和其他三位同學朋友一起折騰的。另外的三位都是國內的[[大腕]]能人什麼的。李革說:創業這事情,還是幾個人一起做比較好。一個人的能力比較有限,有些時候需要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看同一個問題。一般的爭論不同的意見什麼的,並不一定是壞事,很多情況下是健康的,是好事。比較起來,李革說:我大概是需要[[心胸]]比較開闊的。如果別人講得有道理,樂意接受別人的想法觀點和主意的。當然了,作為一個制定決策拿主意的「頭兒」來說,很多事情即使有人反對,也需要有勇氣來做決定。他說:其實,很多的決定並沒有什麼對錯。一個決定常常有正面效應但也免不了有相應的負面效應,主要看決策人的舍取。也可能就在這舍取當中看出一個人的膽識和能力吧。 李革認為做研究和搞企業有非常類似的地方。做研究的人用一個[[腦筋]]想九個問題。搞企業搞管理要用九個腦筋來想一個問題。這中間需要八級連跳,怎麼可能一樣呢?李革說:創業初期,要hand-on。一個人恨不得把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全想到,全做到。你既是[[總裁]],也是研究人員,也是推銷人員,也是秘書。這跟做一個實驗課題時,枝枝節節的事情都要考慮到是類似的。之後,你慢慢地找人選人去做那些事情,就像把一個大的科研題目分給不同的專業人員一樣。公司的發展過程中,人也是要發展的。開始,很多事情自己做,慢慢就是找到並交給有能力的人去做(變成[[伯樂]]挑[[千里馬]]) [[Category:企業家|CH]][[Category:華人企業家|3]]
返回至
李革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變體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