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希勒

出自 房屋百科
於 2008年9月10日 (三) 10:15 由 Napole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新页面: 羅伯特·希勒  '''羅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當代行為金融學的主要創始人''' == 羅伯特·希勒簡介 ...)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羅伯特·希勒

 羅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當代行為金融學的主要創始人

羅伯特·希勒簡介

 羅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耶魯大學經濟系著名教授, 當代行為金融學的主要創始人。1972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研究員、美國藝術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計量經濟學會Econometric Society)會員、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學術顧問, 劍橋大學斯坦福大學等多所學術機構的客座教授。希勒教授也是顧景漢獎學金(Guggenheim fellowship)獲得者。他目前是卡魏施有限公司和宏觀證券研究有限公司的創始人之一。

 希勒教授在經濟學的研究工作遍及金融市場行為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不動產、統計方法以及市場公眾態度、意見與道德評判等領域。需要特別指出的,希勒教授是行為金融學領域的奠基人之一。有別於傳統金融學研究中「理性人」假設,行為金融學研究側重於從人們的心理、行為出發,來研究和解釋現實金融市場中的現象。目前,行為金融學已經成為金融學研究中最為活躍的領域,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方法和部分結論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的認可。

 希勒教授著作頗豐,除了在各種經濟學與金融學權威雜志上發表的大量學術性論文外,希勒教授還有許多專著問世。在他1989年撰寫的《市場波動》(Market Volatility,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出版)一書中,希勒教授對投機市場的價格波動作了數學分析和行為分析;而在其1993年寫的《宏觀市場:建立管理社會最大經濟風險的機制》(Macro Markets: Creating Institutions for Managing Society’s Largest Economic Risks,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則提出了多種新的風險管理合同,如國民收入與不動產期貨合同,引領了一場適應現代人生活水平的風險管理領域的新的革命,此書獲得1996年美國教師保險與年金協會-大學退休證券基金(TIAA-CREF)薩繆爾森獎。盡管這兩本著作中大量的金融術語以及高深的數學工具令大眾讀者望而生畏,但其學術價值得到了學術界的一致認可。

羅伯特·希勒的學術研究與主要貢獻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期,美國的股票市場在新經濟神話的刺激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狀態。在投資者高漲的投資熱情刺激之下,美國股票市場的道瓊斯指數標准普爾500指數以及納斯達克指數不斷創造曆史新高。作為一名經濟學家,希勒教授以其敏銳的洞察力發現了這表面繁榮背後所隱藏的危機。在2000年,希勒教授推出了一本面向大眾讀者的新書——《非理性繁榮》(Irrational Exuberance,2000年由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其中譯本於2001年4月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在這本書中,希勒教授比較了美國近140年來股票市場市盈率(P/E)的變化情況,指出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美國股票市場指數大幅上漲是脫離實際經濟運行的反常現象。他進一步詳細的分析了導致這種非。然而就在這本書問世之際,美國股市發生了巨震,2000年3月初,道瓊斯指數在短短幾周之內由曆史最高點記錄11700點下跌了近20%,同時納斯達克指數也遭受了重創,由2000年3月24日的5078點跌至4月17日的3227點,其跌幅超過30%。

 此時公眾對《非理性繁榮》興趣大增,爭相購買。與此同時,《商業周刊》、《紐約人》、《紐約時報》以及《金融時報》等媒體對此書也大加贊賞,紛紛發表正面評論。此書還被《紐約時報》》評為當年非小說類最暢銷書。而作者希勒教授也就此成為了媒體的寵兒,在短短的兩周之內,他頻頻在CNN、ABC以及PBC等電視網的王牌財經節目中露面。這本書書名的由來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在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希勒教授和他的一位同事向當時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匯報了他們對於股市的悲觀預期。兩天後,格林斯潘在那篇引起廣泛注意的著名演講中首次使用了「非理性預期」一詞來表示他對當時股票市場情況的擔心。

 在《非理性繁榮》獲得成功之後,希勒又開始把目光投向一個更為宏觀也更為複雜的問題之上——那就是二十一世紀的金融應當向何處發展?在他即將出版的新書——《金融新秩序:二十一世紀的風險》中希勒教授給出了他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書中,希勒教授首先向世人提出了警告:當前的社會中對於股票市場存在著過度的迷信,每個人都在夢想著通過股票市場來賺取財富。然而,這種對股票市場的過分迷信只會助長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性。

 希勒的警告中包含這樣一個經常為世人所忽視的涵義——即股票市場是不穩定的,股價的時漲時落決定了人們不可能從其中獲得穩定的受益;同時由於股票市場吸引了人們過多的注意力,因而人們不可避免對於一些實體經濟中的因素缺乏必要的關注,比如說我們的人力資本給我們帶來的收入或者是自身擁有的房地產帶來的收入等。這些因素都屬於實體經濟的範疇,對我們生活質量有著更加深遠的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深,這些實體經濟因素面臨的風險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劇增大。通過《金融新秩序:二十一世紀的風險》這本書,羅伯特希勒以他的遠見卓識為我們提供化解這些實體經濟因素風險的藥方。

 希勒教授在書中指出,現代經濟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面臨許多實體經濟風險,例如經濟增長緩慢、失業率提高、通貨膨脹率升高乃至個別地區或工業部門的衰落。事實上,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有可能成為這些經濟不確定因素的犧牲品。這些實體經濟風險可能影響到我們的工作、我們的住宅、我們的社區乃至我們整個國家的經濟。

 然而,我們目前的金融體系安排(我們也可以稱其為金融秩序)對於這些風險幾乎是無能為力的,因此他提出了六種方案,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高級金融理論來化解這些實體經濟風險,從而構建二十一世紀金融新秩序。在希勒教授的設想中,一個包含各種風險信息、並能夠對這些信息進行及時處理的數據庫系統構成了金融新秩序的物質基礎。在這個超強數據庫系統的幫助下,全球市場中的所有交易風險和以及各種獲利機會都會及時的得到反應,並從此創造出新型的金融工具。然後,人們通過在金融市場上交易這些新型金融工具,來分散和化解這些實體經濟風險。

 希勒教授的這種設想類似於保險,這兩者都是通過金融交易讓更多的人來共同承擔風險,然而希勒教授要化解的風險都是當前的保險業不敢涉足的領域。這種大膽的想法看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別忘了,在一個世紀之前,當時的人們不也是對財產保險和人壽保險的設想嗤之以鼻嗎?

 這本書同樣也得到了經濟學理論界的一致好評,2001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稱贊這本書「無疑是在這個重要的領域內最重要的工作」,美國著名專欄作家比德伯恩斯坦則對希勒教授在書中表現出的經濟學技巧和非凡遠見贊不絕口。

 然而最能夠給我們以啟發的評論則來自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阿克爾洛夫,「在《金融新秩序》中,他(希勒教授)告訴我們金融新秩序是如何通過降低經濟中的不確定性來改善每一個人的狀況。無論是富有者,中產階級還是貧困者,他們都可以享受新金融秩序帶來的好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為我們指明了二十一世紀金融發展的方向。」

 除了治學著書之外,希勒教授也樂於把他的理念應用於實踐。他目前是卡魏施有限公司(Case Shiller Weiss,Inc)的創始人之一,該公司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是一家專事經濟學研究和信息工作的公司;同時也是宏觀證券研究有限公司(Macro Securities Research LLC)的創始人之一,這是一家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以促進非尋常風險證券化為目標的公司。

 目前他的研究興趣主要包括設計新的體制與市場,以進行大規模的風險管理和減少收入不均;指數調整法和通貨膨脹,社會安全,資產評估(包括金融資產和不動產),資產價格的時間序列特性和市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