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巴貝奇

出自 房屋百科
於 2008年9月4日 (四) 14:52 由 Napole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新页面: <!--影響世界進程的100位管理大師|C--> 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1792—1871) '''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1792...)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1792—1871)

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1792—1871):科學管理的先驅者

查爾斯·巴貝奇生平簡介

 巴貝奇出生於一個富有的銀行家的家庭,曾就讀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

  • 1812年他協助建立了分析學會,其宗旨是向英國介紹歐洲大陸在數學方面的成就。該學會推動了數學在英國的複興。
  • 1814年和1817年先後獲得文學學士和碩士學位。
  • 1815—1827年期間在倫敦從事科學活動,1827—1828年期間在歐洲大陸考察工廠。
  • 1828—1839年期間在劍橋大學任盧卡斯數學教授(原為伊薩克·牛頓的教席)。

 巴貝奇在1812/1813年初次想到用機械來計算數學表;後來,制造了一台小型計算機,能進行8位數的某些數學運算。1823年得到政府的支持,設計一台容量為20位數的計算機。它的制造要求有較高的機械工程技術。於是巴貝奇專心從事於這方面的研究。他於1834年發明了分析機(現代電子計算機的前身)的原理。在這項設計中,他曾設想根據儲存數據的穿孔卡上的指令進行任何數學運算的可能性,並設想了現代計算機所具有的大多數其他特性,但因1842 年政府拒絕進一步支援,巴貝奇的計算器未能完成。斯德歌爾摩的舒茨公司按他的設計於1855年制造了一台計算器。便真正的計算機則至到電子時代才制成。

 巴貝奇在24歲時就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參與創建了英國天文學會和統計學會,並且是天文學會金質獎章獲得者。他還是巴黎倫理科學院、愛爾蘭皇家學會和美國科學學院的成員。

查爾斯·巴貝奇的主要著作

 他的主要著作有:

  • 《各種人壽保險機構的比較觀點》、
  • 《關於科學在英國的衰落及其某些原因的思考》、
  • 《對數表樣本》、《論機器和制造業的經濟》、
  • 《有關征稅原則的思考、關於財產稅及其免除》、
  • 《一個哲學家生涯的片段》。

 此外,還有以下一些論文:

  • 《機器在數學表計算中的應用》、
  • 《論用符號表示機器動作的方法》、
  • 《關於調節機器的應用一般原則的論文》。

巴貝奇在管理方面的主要貢獻

 巴貝奇從小就養成對任何事情都要尋根究底的習慣,拿到玩具也會拆開來看看里面的構造。以後他又受了數學和其他科學的訓練並考察了許多工廠。這使得他在管理方面提出了許多創見和新的措施。他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點:

  • 提出了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的可能測定出企業管理的一般原則。他在《論機械和制造業的經濟》一書中指出:「我在過去10年中曾被吸引去訪問英國和歐洲大陸的許多工場和工廠,以便熟悉其機械工藝,在這過程中,我不由自主地把我在其他研究中自然形成的各種一般化原則應用到這些工場和工廠中去。」 這同80年代以後泰羅《科學管理原理》一書中的下述一段話是很相似的(雖然泰羅並不知道巴貝奇的著作)。泰羅說:「有些人的教育使他們養成了概括並在各處尋找規模的習慣。當這些人碰到了在每一行業中都存在並極為相似的許多問題以後,他們不可避免地試圖把這些問題進行邏輯歸類,並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某些規律或規則。」
  • 他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他於1823年設計出來的小型差數——世界上第1台計算機雖然沒有制成,但其基本原理於92年後被應用於巴勒式會計計算機。他還利用計數機來計算工人的工作數量、原材料的利用程度等。他把這叫做「管理的機械原則」。
  • 他制定了一種「觀察制造業的方法」。這種方法同後來別人提出的「作業研究的科學的、系統的方法」非常相似。觀察者用這種方法進行觀察時利用一種印好的標准提問表。表中包括的項目有:生產所用的材料,正常的耗費、費用、工具、價格,最終市場,工人、工資、需要的技術,工作周期的長度等。
  • 他進一步發展了亞當·斯密關於勞動分工的利益的思想,分析了分工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原因。他指出,這些原因是:
    • 節省了學習所需要的時間。生產中包含的工序愈多,則所需要的學習時間愈長。例如一個工人無需從事全部工序而只做其中少數工序或一道工序,就只需要少量的學習時間。
    • 節省了學習中所耗費的材料。因為在學習中都要耗費一定的材料。實行勞動分工後,需要學習的內容減少了,所耗費的材料也相應地減少。
    • 節省了從一道工序轉變到另一道工序的耗費的時間。而且,由於分工後經常作某一項作業,肌肉得到了鍛煉,就更不易疲勞。
    • 節省了改變工具所耗費的時間。在許多手藝中,工具常常是很精細的,需要作精密的調節。調節這些工具所占的時間相當多,分工後就可以大大節省這些時間。
    • 由於經常重複同一操作,技術熟練,工作速度可以加快。
    • 分工後注意力集中於比較單純的作業,能改進工具和機器,設計出更精致合用的工具和機器,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

 巴貝奇還指出,腦力勞動也同體力勞動一樣地可以進行分工。他指出,法國橋梁和道路學校校長普隆尼把他的工作人員分成技術性、半技術性、非技術性3類,把複雜的工作交給有高度能力的數學家去做,把簡單的工作交給只能從事加減運算的人去做,從而大大提高了整個工作的效率。

  • 他進行了有關工作時間問題的研究。在這項研究中,他征得同意後引用了法國庫倫布的觀察材料。這是在管理問題上國際合作的最早範例。
  • 在勞資關系方面,他強調勞資協作,強調工人要認識到工廠制度對他們有利的方面。這也同泰羅在幾十年後發表的論點很相似。他提出一種固定工資加利潤分享的制度,認為這種制度有以下的好處:
    • 每個工人同工廠的發展和利潤的多少有直接的利害關系;
    • 每個工人都會關心浪費和管理不善的問題;
    • 能促使每個部門改進工作;
    • 鼓勵工人提高技術和品德,表現不好者減少分享的利潤;
    • 由於工人同雇主的利益一致,能消除隔閡,共求繁榮。
  • 他還探討了能使投資效率更高的大工廠的優越性,以及這些工廠對原料來源的恰當位置;工藝過程和制造成本的分析(如在制針業中);在同一領域中各個企業的比較研究。(如《各種人壽保險機構的比較觀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