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門·阿爾奇安

出自 房屋百科
於 2008年9月5日 (五) 17:15 由 Napole (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新页面: 阿門·阿爾奇安(Armen Albert Alchian,1941- ) '''阿門·阿爾奇安(Armen Albert Alchian):現代產權經濟學創始人''' == 阿...)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阿門·阿爾奇安(Armen Albert Alchian,1941- )

阿門·阿爾奇安(Armen Albert Alchian):現代產權經濟學創始人

阿門·阿爾奇安簡介

 阿門·阿爾奇安(Armen Albert Alchian) 1914年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弗雷斯諾,一直在加利福尼亞州生活,1936年在斯坦福大學獲得學士學位;1944年在斯坦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47~1964年在設於莫尼卡的蘭德公司擔任經濟學家的職務;1958年以後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授。現代產權經濟學創始人。主要著作包括:《生產、信息成本與經濟組織》等

阿爾奇安的學術論證及其貢獻

 阿爾奇安和艾倫合著的入門教科書《大學經濟學》(A.A. Alchian and W.R Allen, University Economics,Wadsworth,1964;3rd ed.,1972)在大學生中最為知名。其節略本稱《交換與生產》(Exchange and Production,Wadsworth,1969;2nd edn,1983)。此書強調市場作為組織經濟生活的一種手段所起的實際作用或潛在作用,指出應充分考慮到與創造市場有關的交易費用和信息費用,以及對市場運營的單個經濟人的可分割的或者不可分割的利益,這些觀點使該書在同類著作中嶄露頭角。

 然而,作為現代經濟學家和同輩經濟學家比較下來,阿爾奇安寫得不多,但每篇文章都很有分量。他的論文集《經濟力量在起作用》(Economic Forces at Work, Liberty Press,1977)重新發表了他的佳作18篇,其中精品如:「不確定性、發展與經濟理論」一文(Uncertainty, Evolution an Economic Theory;1950)為經濟理論的一些標准假設提出一種新的達爾文主義的辯護理由;他與凱塞爾合寫的「通貨膨脹所引起的工資滯後的意義和有效性」 (A.A. Alchian and R.A Kessel, The Meaning and Validity of the Inflation-Induced Lag of Wages;1960)打破那種認為以往的通貨膨脹通過對利潤有利的收入在分配加速了經濟增長的神話。而 「信息費用、價格形成和資源閑置」(Information Costs, Pricing and Resource Unemployment;1969)一文則解釋了凱恩斯的「失業均衡」,卻不訴諸凱恩斯的剛性工資假定。

 阿爾奇安與德姆塞茨合寫的「生產、信息費用和經濟組織」(A.A. Alchian and H.Domsetz, Produc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1972)是另一篇頗有影響的論文,該文幾乎最先接受可是提出的交易費用是創立公司企業的關鍵的提法,並指出科斯提法在勞方和資方之間的雇用關系上的含意。他的第一篇論文:「不確定性、發展與經濟理論」,在戰後經濟學論文中,屬於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5篇或10篇之列。

 阿爾奇安提出,如果實業家真的努力實現利潤最大化,在定價政策以及特定稅收對產出和價格的影響上就會帶來某些後果。所以,可以通過調查各種稅收的影響來檢驗他們時候實現利潤最大化。但是,這樣的研究是有困難的,因此要另選他法,我們可以設法詢問實業家,究竟是什麼動機推動他們的經營活動。當然,直接詢問動機也和研究各種稅收的影響一樣,很難得到准確的結論。

 阿爾奇安提出的另一個辦法是研究「生存過程」(survival process):價格制度本身是一種「擇優汰劣」的達爾文進化論機制,在這種機制中,判定「優」的標准就是實業家具備的比其他競爭者獲得更大利潤的能力。不是所有的實業家都能實現利潤最大化,但是,未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實業家走向破產,所以我們最終只觀察到實現最大限度的利潤者。這個論點可以證明利潤最大化的一般假定是正確地,而不必去討論每一個反例。難怪阿爾奇安的論文一經發表就博得好評,被米爾頓·弗里德曼在他的一篇更出名的論文「論實證經濟學的方法論」(Milton Friedman, Essay on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中再三引用,後者收在《實證經濟學論文集》(Essays in Positive Econm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3)中,認為經濟理論的正確性並不取決於對經濟人的動機作出「現實的」假定。

 同樣,阿爾奇安的論文「信息費用、定價與資源閑置」開後來關於失業的一切「尋職理論」(job search theories)的先河。阿爾奇安的創見在於,指出收集在各種不同工資率下的就業機會的信息需要時間,而時間是昂貴的,所以人們看到的許多或者全部失業不過是,隨著職位的減少,求職時間的延長而已。這正是對不斷上升的信息費用的合理反應。它的一個含意就是說,失業救濟金的存在導致更多的失業,但這不過是尋職理論的許多有爭議的推論之一而已。所以,和在別處一樣,阿爾奇安在為其他人花費多年時間進行更充分的探討打開局面。

 在論文《不確定性、進化與經濟理論》的發表後,據說這是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十篇經濟學論文之一。阿爾奇安在文中為「廠商追求利潤最大化」這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辯護。他說,盡管由於無知或非理性使得某些企業並沒有真正實現利潤最大化,但市場經濟本身就提供了一種選擇「適者」和淘汰「不適者」的機制。只有那些能夠實現利潤最大化的企業才能生存,而不去追求利潤最大化或無法實現利潤最大化的企業都會面臨困境甚至被迫破產。阿爾奇安對競爭的理解遠比教科書中「完全競爭條件下所有廠商均為價格接受者」的假設深刻。競爭的結果並非利益均沾、皆大歡喜,但競爭的過程卻是誰也別想退出,這一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並多少帶點兒宿命的色彩。企業間的競爭無時不在,國家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正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萊斯特·瑟羅在其《21世紀的角逐》中所說的,如果說20世紀是一個追趕的世紀,那麼21世紀將是一個角鬥的世紀。

 阿爾奇安和德姆塞茨關於"團隊生產"的理論,對解決企業內部由於道德風險所引致的效率低下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由於體力勞動者的供給和需求彈性均大於腦力勞動者,所以企業可以分為以體力勞動為特征和以腦力勞動為特征的兩種團隊生產方式,它們各自的內在特征客觀上需要有外部和內部兩種監督方式,以及相應的以基准工資為主激勵工資為輔和以激勵工資為主基准工資為輔的兩種激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