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

出自 房屋百科
前往: 導覽搜尋

東周概述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771年,犬戎殺幽王,滅西周。翌年(即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由鎬京遷都於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遷後之周王朝為東周。周赧王59年(公元前256年),東周為所滅,共傳25王,歷時515年,東周時期又分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03年)與戰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兩個時期。這一時期是中國的社會制度轉變的時期。這一轉變是以鐵器的廣泛使用為標志的。

周幽王死後,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鑒於鎬京殘破,又處於犬戎威脅之下,周平王於公元前770年,在、秦、諸侯的衛護下,遷都洛邑,建立了東周王朝。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140多諸侯國。其中比較重要的有、晉、、秦、、鄭、等國。

東周時期牛耕已多有使用。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戰國鐵犁鏵冠的出土,說明犁耕在中原已經得到推廣,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以農田灌溉為重點的水利建設高潮逐漸興起。水利工程有多種類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東周的建築技術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魯班,即魯國人公輸般,是土木工匠中的傑出代表,後人尊稱為祖師。

考古發掘所見東周的建築遺跡,多為宮殿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以瓦當最為常見,還有青銅鬥拱、青銅飾件和青銅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見東周宮殿建築的宏偉壯觀。東周時期,大國爭霸,戰亂頻繁。各諸侯國為其政治、軍事和經濟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幹線的基礎上,不遺餘力地將道路擴展到更為遙遠險絕的地方,因而在客觀上促進了交通的發展。

東周的絲綢西傳路線甚至橫貫歐亞大陸。當時馬車的使用已很普遍。這時,天子直轄的「王畿」,在戎狄不斷襲擾和諸侯不斷蠶食下,大大縮小了,最後,僅剩下成周方圓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盤;同時,天子控制諸侯的權力和直接擁有的軍事力量,也日益喪失。天子不僅經濟上有求於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諸侯的擺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義,仍然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逐步強大的諸侯國,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勢力。

春秋時期

F677b1c3964cff41b319a8b0.jpg

那時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以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並戰爭。誰戰勝了,誰就召開諸侯國會議,強迫大家公認他的「霸主」地位。 先後起來爭當霸主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把他們稱為「春秋五霸」。

在諸侯爭霸的過程中,大國兼並小國,諸侯國數目逐漸減少,華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長江下遊和錢塘江流域的吳國越國,也參加了爭霸戰爭。起初,吳國打敗了越國,強迫越國臣服。越王勾踐天天舔嘗苦膽,立志報仇。他注意增加生產,訓練士兵,積聚力量。經過長期努力,越國終於重新強盛起來,最後滅掉了吳國。春秋時期,鐵器已經在農業、手工業生產中使用。農業生產中使用鐵鋤、鐵斧等。鐵器堅硬、鋒利,勝過木石和青銅工具。鐵的使用,標志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那時,也開始用牛耕地。耕作技術提高了,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起來。一些貴族把公田化為私田,逐漸采取了新的剝削方式,讓種田的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現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前476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國的戰國時期,經過春秋長期激烈的爭霸戰爭,到戰國開始,主要的諸侯國有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國,歷史上稱之為「戰國七雄」。

隨著水利的興修,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春秋中後期,各諸侯國的經濟得到發展,政治形勢也產生了相應的變化。諸侯國內部卿大夫的勢力逐漸發展起來,著名的如魯國的三桓,齊國的田氏,晉國六卿。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實力,控制和瓜分公室,並互相爭鬥,以擴充領地。晉國的六卿爭鬥到最後,剩下韓、魏、趙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認三家為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田民廢除了齊康公,自立為國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認。三晉和田氏的勝利,宣布了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殘酷政治法則。於是,以魏國的李悝改革為起點,各國爭相進行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變法運動。變法的核心是將勞動者固定到土地上,以增加國家的賦稅收入。社會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統治者對物質享受的貪欲急遽膨脹。增加剝削量的最直接的辦法,是掠奪更多的土地,而掠奪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徑是戰爭。所以,這個時期戰爭頻繁。據統計,從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戰爭二百三十次。戰爭打起來,雙方動輒出動幾萬至幾十萬人。西漢末年的劉向,將有關這段歷史的各種資料編成一本書,取名《戰國策》,從此,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戰國時期

東周王系表

春秋時期(20位)

  • 周平王 姬宜臼(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720年)
  • 周桓王 姬林(公元前719年至公元前697年)
  • 周莊王 姬佗(公元前696年至公元前682年)
  • 周釐王 姬胡齊(公元前681年至公元前677年)
  • 周惠王 姬閬(公元前676年至公元前652年)
  • 周襄王 姬鄭(公元前651年至公元前619年)
  • 周頃王 姬壬臣(公元前618年至公元前613年)
  • 周匡王 姬班(公元前612年至公元前607年)
  • 周定王 姬瑜(公元前606年至公元前586年)
  • 周簡王 姬夷(公元前585年至公元前572年)
  • 周靈王 姬泄心(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545年)
  • 周景王 姬貴(公元前544年至公元前521年)
  • 周敬王 姬丐(公元前520年至公元前477年)
  • 周元王 姬仁(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469年)
  • 周考王 姬嵬(公元前441年至公元前426年)
  • 周威烈王 姬午(公元前425年至公元前402年)

戰國時期(5位):

  • 周安王 姬驕(公元前401年至公元前376年)
  • 周烈王 姬喜(公元前375年至公元前369年)
  • 周顯王 姬扁(公元前368年至公元前321年)
  • 周赧王 姬延(公元前314年至公元前256年)
  • 周惠王 姬傑(公元前255年至公元前249年)

東周諸侯國

除齊、晉、楚、秦、陳、蔡、吳及越等國外,還有:

  • 宋國:在今河南省東南部和今山東省、江蘇省、安徽省之間一部分土地。國都原在睢陽(今河南商丘西南),戰國初期宋昭公、宋悼公可能遷都彭城。
  • 魯國:有今山東省的東南部,國都在曲阜(今山東曲阜)。
  • 鄭國:在今河南省中心部分,國都在鄭。
  • 衛國:在今河南省、山東省之間北部,國都在濮陽。
  • 莒國:有今山東省安邱、諸城、沂水、莒、日照等縣之間,國都在莒(今山東莒縣)。
  • 鄒國:有今山東省費、鄒、滕、濟寧、金鄉等縣之間,國都在鄒(金山東莒縣南)。

☆ 7、周王朝:戰國時期,只有今河南省孟津、洛陽、偃師、鞏、汝陽以及過黃河今溫縣一帶。國都成周(今河南洛陽東北)。(雖名義上不是諸侯國,實際上已成諸侯國)

  • 杞國:在今山東省安邱東北地。
  • 蔡國:在今安徽省壽縣北部地。

10、郯國:有今山東郯城西南地。

11、任國:有今山東省濟寧北部地。

12、滕國:約在今安徽省滕縣西南地。

13、薛國:約在今山東滕縣東南地。

14、費國:有今山東省費縣東部地。

15、倪國:鄒別封之國,在今山東省滕縣東,一說在山東棗莊西北。

16、曾國:戰國初期,占有今湖北省隨縣到安陸一帶,建都西陽(今河南光山西南)。

17、繒國:在今山東省蒼山西北,公元前567年為莒國所滅,後來又複國,到了公元前450年又被越滅亡。

18、邳國:在丹水與沂水的交接處,應在山東省南部,宋國的東面,郯國的南面。

東周時的東西周分治

東周時期,周考王於公元前425年(周考王15年)封其弟於河南地,建立周公國,是為周桓公。這是周王朝最後一次分封。自從這次分封後,周王的土地全部分封完畢,連自己也是寄居於此周公國,此時的周天子已於乞丐無異。

周桓公死,其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周赧王時,周惠公封其小兒子於鞏以奉王,號東周惠公。東西周分立,西周都河南舊於王城,東周都鞏。

西周自立國以來,一直采取討好各大強國的政策,尤其是秦國。秦國和周圍列強經常向西周和東周征收賦稅和兵源。周時,西周和東周常相互傾軋攻伐。

周赧王在位時,周天子地位已經完全徒有虛名,其土地(周天子的王畿)也被韓、趙一分為二,以洛邑之河南王城為西周,仍都洛邑,以鞏附成周為東周,分別由東、西周公治理,周天子由成周遷於王城,依附於西周公。

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襄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聽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萬戶降秦),秦王將周赧王貶爵為君,西周公為家臣,封於梁城(今陝西省韓城縣南)。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國除,置九鼎於鹹陽(途中一鼎落於泗水)。自次年起(昭襄王52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紀年,然東周尚存,周朝尚未徹底滅亡。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東周君欲趁秦連喪昭襄、孝文二王合縱伐秦,秦莊襄王以呂不韋為大將,起兵十萬,執東周君而歸,盡收鞏城等七邑。周朝至此徹底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