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亨利希·馬克思

出自 房屋百科
前往: 導覽搜尋
卡爾·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
 卡爾·亨利希·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德國猶太人,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党宣言》等。他是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是近代共產主義運動的弄潮兒。支持他理論的人被視為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最廣為人知的哲學理論是他對於人類曆史進程中階級鬥爭的分析。他認為這幾千年來,人類發展史上最大矛盾與問題就在於不同階級的利益掠奪與鬥爭。依據曆史唯物論,馬克思大膽的假設,資本主義終將被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取代。

 一般認為馬克思的哲學在他的時代沒有絕對的影響力。但就在他過世幾年後的十九世紀末,馬克思的哲學迅速的傳遍各地。社會主義成為歐洲先進國家政經改革的趨勢。之後,馬克思主義也派分成為非革命派與革命派。非革命派學說,又稱修正主義派,以伯恩斯坦(Edward Bernstein)為中心,主張漸進式的社會主義發展,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道德標准。而革命派學說則以列寧最為著名,強調激進強制革命的重要性。革命派視馬克思主義為一種曆史科學理論,認為這種理論是絕對正確的預言。兩邊派系皆認為自方學說為馬克思主義的正統,但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在今天,仍是理論性的學說。

 馬克思主義在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世紀中葉,藉由列寧和他一手創辦的蘇聯的大力提倡達到了巔峰。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段期間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解釋似乎受到許多學者的疑問與爭議。隨著蘇維埃聯盟的解體,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也逐漸衰退。但不可否認,馬克思主義是近代最著名也是影響最深遠的哲學理論之一。馬克思的學說仍然活躍在學術界的各領域,學說的精神也不時的被運用在各政府的施政方向。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世界上仍有許多國家將馬克思主義視為國家或政党的基本主義與基本方針,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越南、老撾、朝鮮、古巴、尼泊爾共產党等等。

生平簡介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生於德國萊茵省(現屬於聯邦州萊茵蘭-普法爾茨)特里爾一個律師家庭。他的祖父馬克思·列維是一名猶太人律法學家,他的父親希爾舍·卡爾·馬克思,後改名亨利希·馬克思(改信基督教),生於1782年,同荷蘭女子罕麗·普列斯堡結婚,行為放蕩,生育多名子女和私生子,但從一確定繼承人的文件中發現,只有卡爾·馬克思和三個女兒索非亞、愛米爾、路易莎存活。

1830年10月,馬克思進入特里爾中學。中學畢業後,進入波恩大學,後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並於1841年完成大學學業,同年另以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申請獲得耶拿大學博士。畢業後擔任萊茵報主編,後辭職。期間認識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他學識淵博,精通哲學、曆史、政治經濟學、占星學還有數學。

1843年6月19日,馬克思與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生於1814年的小姐燕妮結婚。

1844年1月,與燕尼一起踏上流放的征途。去到巴黎。同年完成《哲學經濟學手稿》,這份手稿直到1933年才被發現並發表,被稱為1844年哲學經濟學手稿。

1845年秋,被法國政府派流氓毆打,驅逐出境。去到比利時布魯塞爾。

1845年12月宣布脫離普魯士國籍。其後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識形態》。書中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不徹底。第一次有系統地闡述了他們所創立的曆史唯物主義,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曆史任務,為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奠定了初步理論基礎。後來才誕生了《共產党宣言》。

隨後不久遭到比利時當局的迫害。和妻子一起回到德國。

1846年初 ,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1847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正義者同盟。1847年6月同盟更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並且起草了同盟的綱領《共產党宣言》。

1848年4月,和恩格斯在德國一起創辦了《新萊茵報》。

後被驅逐,去了巴黎。在被要求離開巴黎,去了英國倫敦。在倫敦,他們度過了一生中最困難的日子。在5年時間里,馬克思因為經濟和債務問題, 精神焦慮, 情緒失常, 四個孩子中的三個慘死。但在這期間,馬克思寫出了他最重要的著作——《資本論》

1864年9月28日馬克思參加了第一國際成立大會,被選入領導委員會。他為國際起草《成立宣言》、《臨時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

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出版。

1870年10月與移居倫敦的恩格斯再度相聚。由於被許多國家驅逐,到處流亡,他曾自稱是「世界公民」。

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在倫敦寓所去世,葬於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內。

《資本論》後兩卷為恩格斯整理馬克思的遺稿後出版,分別在1885年、1894年相繼出版。

馬克思的哲學

馬克思主義是近代最複雜和精深的學說之一. 學說的範圍包括了政治, 哲學, 經濟, 社會等廣泛的領域. 也因為如此, 這世界上存在著許多不一樣版本的解釋和陳述. 就如美國近代馬克思主義學家達拉普 (Hal Draper) 所講, 「在人類曆史上, 少有學說像馬克思思想一般被不一樣的人嚴重扭曲.」 許多分支的學說都認為自派學說為馬克思的正統繼承. 如今, 比較有影響力和主要的分支主義包括: 列寧主義, 托洛茨基主義, 斯大林主義, 毛澤東思想, 馬克思自由主義 等等.

社會

「德國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髒是無產階級。」——《德意志意識形態》 「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德意志意識形態》

馬克思認為哲學是人類思想的解放. 也就是說,它是無產階級挑戰社會制度的精神武器. 惟有正確的哲學, 才能有效帶領無產階級脫離矛盾社會的惡性循環並獲得解放. 哲學, 本身應具有不可被挑戰的真理. 馬克思的哲學追溯到人類的本性. 他認為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 就在於人可以有效的計劃出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活數據和生產數據. 因此, 人一旦進行了有計劃的勞動生產,他就同其它動物根本區別開來了. 而因為要勞動,人們必須事先結成生產關系以及其它社會關系. 人們的勞動生產力制約著他們在其中進行活動的生產方式, 而有什麼樣的生產方式, 便有什麼樣的社會關系. 人們的生產方式、社會關系等構成了社會的基本架構, 並決定著人們的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一旦形成, 便反過來成為制約著人的活動的客觀力量. 可見,社會的發展是建立在勞動人口的勞動行為, 勞動人口造就了自然規律. 社會的發展從表面上看像是雜亂無章. 其實它同自然界一樣也是有內在客觀趨勢的規律. 因此, 馬克思的哲學普遍被認偏向無神論和唯物論.

馬克思在年輕的時候深受德國當代知名哲學家黑格爾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辯證論的影響, 一同認為萬物皆由演變而成. 但不同於黑格爾的唯心論點, 馬克思的思想比較偏向科學化的唯物思考模式. 兩個論點最大的差異在於對物質與意識的看法. 唯心論者認為意識決定物質, 換句話說, 人的意識決定對物質的看法與解釋. 人因為意識的改變, 改變對物質的定義. 而唯物論者認為, 物質決定意識. 人在周遭所遇到的事物, 決定了人對物質的定義; 人通過自己的物質實踐活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而人自身也在這種實踐活動中得到改造,獲得自己的新的質量和素質. 因此, 馬克思認為世界上大部分的人, 活在恩格斯所敘述的假性意識 (False consciousness) 中, 這種意識只是由家庭, 文化, 民族等外在物質因素交錯成型的產品. 久之, 便成為社會意識, 制約著人的活動的客觀力量. 但意識會隨著外在因素的演變而改變, 人類社會就是在類似的思想改變中持續的演化著. 就此, 馬克思把黑格爾的辯證論與自己的唯物論做了個整合, 而成就了獨出一格的曆史唯物論. 相信總有一天, 經過演變, 人類將因無產階級思想的徹底解放, 改變人類的生產模式, 而帶領社會進入烏托邦式的共產社會.

經濟

一個國家社會的經濟, 代表著一個國家社會的勞動力. 但馬克思認為此一觀點似乎被資本主義給扭曲. 他認為在資本主義的架構下, 勞動力已經成為一種消耗性的日用品. 傳統的商人, 藉由轉手買賣賺取商品的差價. 而資本家卻是靠壓榨勞工的方式, 降低制造成本來賺取利潤, 勞工的成本越便宜, 資本家的利潤也就越高. 資本家為了賺取更大的利潤, 將不用其極的降低勞工成本來博取更大的利益. 因此, 根據馬克思的想法, 資本家唯一關心就是如何用最低成本養活勞工來幫他勞動生產, 勞工的待遇自然也就不是資本家所會關心的事了. 馬克思也不外乎的承認, 資本主義是曆史上最具生產力的社會結構. 但他認為資本主義最大的缺陷在於資本家為了更大化的生產力與利潤, 勢必投資更多的金錢與資援在於科技的研發, 而勞工的利益也將因為科技的進步而貶低. 日後, 勞工勢必日用品化, 進而異化了無產階級勞工本身的人類特質, 成為資本家的人肉機器. 根據馬可克斯的曆史唯物論, 他意識到此一現象是一種階段性的演變, 資本主義將物極必反, 無產階級必將因為思想的解放, 逐漸取代資產階級. 就有如當初在封建時代末期, 資產階級推翻王室貴族階級一般. 而勞動人口也將成為主角, 帶動國家經濟的發展.

階級鬥爭

‘在原始積累的曆史中,對正在形成的資本家階級起過推動的作用的一切變革,都是曆史上劃時代的事情;但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強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資料分離,被當作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拋向勞動市場。對農業生產者即農民的土地的剝奪,形成全部過程的基礎。’ ——《資本論》

馬克思認為, 在人類曆史上, 科技的進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從而剩餘生產物增多, 使得人類有可能在自身中實行腦體分工, 這種分工一方面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 使人類從原始社會的野蠻階段走了出來, 進入文明時期, 另一方面,腦體分工本身就是最初階級劃分的基礎, 由於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現, 使壟斷精神生產的剝削階級分子與承擔全部體力勞動的勞動階級處在根本利益相互對抗的關系之中, 人類自此進入階級社會. 階級社會幾千年的發展,不過是剝削階級對勞動人民剝削的程度以及勞動人民對剝削階級依附的具體方式的變化. 馬克思認為, 人類曆史發展的階段中, 階級鬥爭是不可避免的; 階級鬥爭本身就構成了人類曆史發展的一種推動力量. 只有聯系生產力發展以及由生產力決定的社會關系結構的變化,才能徹底解決階級鬥爭的問題. 馬克思在關於階級的理論中,特別強調階級是一個經濟範疇。現代階級關系的產生源於勞動者同自己的生產數據的分離。但階級一旦產生,又會把階級利益對立的烙印打上文化、宗教等領域。在這個意義上,階級有時是一個社會範疇。人類社會的階級關系從早期的簡單走向複雜,然後又走向現代社會的簡單化。 馬克思指出,同以往的階級社會相比效,講究功利的資本主義社會更容易生發階級的對立. 馬克思認為和平式的協商辦法可能無法完全解決階級間的對立. 因此, 在進入共產主義之前, 無產階級將組成短暫的集權政府, 進行多層面的革命, 盡一切的可能重新分配社會資源. 所以一般認為, 馬克思並不反對暴力式革命. 然而, 馬克思雖然建立了階級理論之學說,但是沒有解釋階級轉化相關的理論,尤其是無產階級經過某種方式取得政權之後,轉化為有產階級的情況。

政治

‘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鬥爭所經曆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党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因此,在實踐方面,共產党人是各國工人政党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餘的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於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共產党宣言》

因為對於資本主義的不信任, 馬克斯認為無產階級應當團結, 一同與馬克思的階級鬥爭理論緊密相關的,是無產階級政党理論。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必須由無產階級的政党來領導,而無產階級政党則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這個党代表著組織、領導和宣傳作用。沒有無產階級政党的這些核心作用,就不會有無產階級鬥爭的勝利. 從階級及階級鬥爭的理論出發,馬克思認為私有制社會中對立階級之間的鬥爭具有不可調和的特點,統治階級需要以強制性的方法來治理被統治階級. 而這些強制性的方法往往成為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榨取和剝奪. 統治階級為了保持階級之間的平衡,把階級關系維持在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秩序和範圍之內, 就形成了所謂的國家; 階級的矛盾應運成為統治階級的國家統治工具. 無產階級要想獲得自由的解放,就要必須團結起來,進行思想革命,以改變包括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普世價值,建立起公平, 合理的社會主義國家, 而久之, 邁入無階級的共產主義國家.

「舊的國家是一種‘以其無處不在的複雜的軍事、官僚、宗教和司法機構像蟒蛇似地把活生生的市民社會從四面八方纏繞起來的中央集權國家機器’。」—— 卡爾•馬克思 《法蘭西內戰》

作品

  • 《1844年哲學和經濟學手稿》
  • 《資本論》
  • 《共產党宣言》
  • 《德意志意識形態》

影響

  • 2005年7月14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廣播四頻道「在我們這個時代」欄目公布了「誰是現今英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哲學家」的調查結果,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榮登榜首。[1]
  • BBC調查結果[2]

批評

很多資本主義制度的支持者已經論證過,與社會主義或者共產主義制度相比,資本主義制度能夠更加有效的生產和分配財富;同時馬克思和黑格爾關心的貧富差距也只是一個暫時的現象。有人認為,自私和對財富的追求是人性的內在本質,它們並不是因為采取了資本主義制度或者某種其他的經濟制度,不同的經濟制度對這個事實反應不同。澳大利亞經濟學院曾批評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同時在實踐上,特別是柏林牆倒塌和蘇聯崩潰以來,一些共產主義國家的政治壓制和經濟問題也大大破壞了馬克思在西方國家的形象,因為蘇聯官僚常常在宣傳中引用馬克思的理論。雖然一些其他的人認為蘇聯不過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它的崩潰不會影響馬克思主義的准確性,相反的,只是再次驗證了它。

馬克思同時也受到來自左派人士的批評。有人聲稱階級並非曆史上最根本的不平等,而馬克思認為依賴於階級不平等的父權或種族問題實際上是獨立存在的,並呼籲對這些問題給予關注。另一方面,無政府主義者一貫反對馬克思主義,即便是自由傾向最顯著的馬克思主義流派。無政府主義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太過專制,而且過於關注經濟問題,缺乏對於國家力量不可缺少的基本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