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

出自 房屋百科
前往: 導覽搜尋

太祖簡介

7ab514d18e33d6ca562c8421.jpg

生辰:陰歷927年2月16日

忌日:陰歷976年10月20日

廟號:太祖

諡號: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歷朝歷代的政變事件屢見不鮮。「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便是由後周禁軍最高統帥趙匡胤發起的一次成功的政變。趙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僅統一了大半個中國,而且治國有方。宋朝的經濟和文化之所以能夠達到我國歷史上的又一個高峰,與趙匡胤的治國之道有密切的關系。

歷史證明,趙匡胤是一位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他對待權臣剛柔並濟,懷柔安撫,很好的解決了天下統一後的軍權問題,這是前無古人的。永不消逝的英雄——趙匡胤。

宋太祖(927---976)即趙匡胤。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60---976年在位。涿州(治今河北涿縣)人,漢族。後周殿前檢點,在「陳橋兵變」 中被擁立為帝,宋朝的開國皇帝。在位17年,病死,後人又懷疑為其弟趙匡義所害,終年50歲,葬幹永昌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堤東保)。

一、生平

 趙匡胤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間紀元九六○~九七六年。

F677b1c386b1ef46b319a8b2.jpg

公元927年3月21日,趙匡胤生於洛陽夾馬營的一個軍人家庭。相傳,伴隨著嬰兒的出生,「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月不變。」

宋史》太祖本紀中曾雲:「宋太祖起介胄之中。」匡胤的父親趙宏殷,曾是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代王朝的禁軍將領。少年時的匡胤,《宋史》評之為「既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從這段評語來看,匡胤是和其它同年的孩子們,大不相同的。唯一共通的情形,就是不愛讀書。

趙匡胤出生時,威赫數百年的大唐帝國已經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個平衡被打破,接踵而來的就是長久不息的動亂。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愛好騎射和練武,並摔打出—身的好武藝。

21歲時、頗有冒險精神的他告別父母妻子,開始浪跡天涯,尋找那份屬於自己的事業,他漫遊了華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願,到公元949年,他終於遇到了機會。在北上的途中,他遇到了當時正擔任後漢樞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時正在領兵在河中(今山西永濟)平叛,於是身強力壯精通武藝的趙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郭威即位(後周太祖)時,趙匡胤任禁衛軍長,甚得當時已是開封府尹柴榮(即周世宗)的賞識,成了柴榮的部屬。周世宗即位後,趙匡胤在跟隨世宗南征北討中戰功卓著,深得世宗的信任和重用,成為屈指可數的禁軍高級將領之一。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北征燕雲,勢如破竹。正當這個時候,世宗不幸染上重病,被迫退軍後不久便去世了,由其幼子柴宗訓繼位。臨死前,世宗對最高軍政人員進行了變更調動,趙匡胤升任殿前都點檢(禁衛軍首領)。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掌握禁軍的歸德(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節度使、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乘「主少國疑」之機,發動「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政權,建立宋王朝(史稱北宋),改元建隆

太祖的日常生活很樸素,衣服、飲食都很簡單,雖然對自己的家人較約束,但絕非吝嗇之人,他曾在一些工程上花下大筆費用,對於投降的各國國君也給予優厚的待遇。自己的私生活嚴謹簡樸,對於該花費的地方,卻是十分慷慨,這是歷代皇帝中較少見的。

九七六年,趙匡胤崩,關於太祖的死因,有多種說法,有的說是因飲酒過度而暴死,有的說是因腹下腫瘡發作而病亡,更普遍的一種看法則認為太祖之死與宋太宗有很大的關系。

究竟真象如何,由於史料闕如,至今還不很清楚,但有一點肯定,就是太宗在掩飾太祖死因上做了大量工作,太宗朝所修撰的《太祖實錄》歷經三次而無成,雖然已篡改和掩蓋了大量的真象,太宗還是不滿意。太宗對《太祖實錄》異乎尋常的關注,足以說明太宗非正常繼位的奧妙,而「燭影斧聲」也就成了千古之謎。

宋太祖趙匡胤猝死之謎的傳說:

公元976年,宋代開國之君趙匡胤一夜之間猝然離世,正史中沒有他患病的記載,野史中的記載又說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歷史上一宗離奇的懸案。

湘山野錄》中說,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一個雪夜,趙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趙光義入宮,兄弟二人在寢宮對飲,喝完酒已經是深夜了,趙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時說:「好做好做」,當夜趙光義(原趙匡義)留宿寢宮,第二天天剛剛亮,趙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趙光義受遺詔,於靈前繼位。

《燼餘錄》說,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趙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時半夜調戲花蕊夫人,驚醒了趙匡胤,並用玉斧砍他,但力不從心,砍了地。於是趙光義一不做二不休,殺了趙匡胤,逃回府中。

《涑水紀聞》里說:太祖去世時已是四鼓。宋皇後叫內侍王繼恩把皇子趙德芳叫來。王繼恩考慮到太祖早就打算傳位於晉王光義,卻找來了趙光義,進宮後,宋皇後問:「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回答:「晉王來了。」宋皇後驚詫莫名,後來突然醒悟,哭著對趙光義說:「吾母子之性命,皆托官家。」

另外,據說趙光義以弟弟的身份繼承兄長的帝位,是他母親杜太後的意見。說是杜太後臨終時,曾對趙匡胤說:「如果後周是一個年長的皇帝繼位,你怎麼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義都是我兒子,你將來把帝位傳與他,國有長君,才是社稷之福啊!」趙匡胤表示同意,於是叫宰相趙普當面寫成誓詞,封存於金匱里,這就是所謂的「金匱預盟」,也就是趙光義「兄終弟及」的合法根據。但是「金匱預盟」在初版的《太祖實錄》卻未見記載,在第二次編修的新錄中才被提及,因而是否確有其事,仍疑點重重。

這一切,都使人們產生了許多疑問。

一是趙匡胤死時的「燭影斧聲」。

按說宮廷禮儀,趙光義是不可以在宮里睡覺的,他卻居然在宮里睡覺。太監、宮女不該離開皇帝,卻居然都離開了。忙亂的人影、奇怪的斧聲,以及趙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訴人們,這是一場事先策劃的血腥謀殺。

二是王繼恩假傳聖旨。

王繼恩有何膽量,敢違背宋皇後的旨意,本該通傳趙德芳,卻傳來趙光義?倘若事敗,不是殺身之禍麼?

這種說法,只不過把篡位的罪過加在一個太監身上而已,同時掩蓋了殺兄的罪行。

三是「金匱預盟」的真偽。

杜太後去世時,趙匡胤只有35歲,正值壯年,他的弟弟光義23歲,太祖次子德昭11歲,四子德芳3歲。即使趙匡胤幾年後去世,也不會出現後周柴世宗遺下7歲孤兒群龍無首的局面。杜太後一生賢明,怎能出此下策?況且,「金匱預盟」是趙光義登基5年後,趙普才密奏此事,公布出來的。為什麼不在趙匡胤死時,堂堂正正公布出來呢?

還有一些疑點,也使人們對趙光義有非議。

趙光義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換年號——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號紀年。可是趙光義把只剩下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這就打破常規的迫不及待,只有一個解釋:搶先為自己「正名」。是不是他心里有鬼?

逼殺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當時已30歲),趙匡胤幼子趙德芳(當時僅23歲)後也神秘地暴病身亡。趙匡胤的遺孀死後,趙光義不按皇後禮儀發喪。這些都是偶然的?

最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趙光義的子孫後代卻相信他的老祖宗「殺兄篡位」的說法,把皇位又傳給了趙匡胤的後代。這里說的是宋高宗趙構傳位的事。

據說趙構沒有兒子,誰來繼承皇位呢?大臣們議論紛紛。有一種強有力的意見是:趙匡胤是開國之君,應該在他的後代中選擇接班人。起初,趙構對這種議論嚴加貶責。忽然有一天,他又改變主意,說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宋太祖趙匡胤帶他到了「萬歲殿」,看到了當日的「燭光劍影」的全部驚景,並說:「你只有把王位傳給我的兒孫,國勢才有可能有一線轉機。」於是趙構終於找到了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慎,並且把皇位傳給了他。這時離那個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經有187年了。

這恰恰說明了:趙構承認了祖先的罪孽,也給了趙匡胤之死一個基本的答案。

二、內政

(一)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雖然登上了皇帝寶座,但他卻不敢高枕無憂。通過這次兵變,他深刻地認識到,武將們在廢立皇帝、改朝換代方面有著非常大的能量。是啊,他自己既然可以以武將的身份和實力去推翻國君,其它將領不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推翻他嗎?想到這里,他不寒而栗。尤其使他感到威脅的,是一些聲望較高又握有重兵的大將,為了防患於未然,趙匡胤決計拿他們開刀。

首先,太祖廢除了殿前都點檢一職,接著就導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喜劇。一日,禁軍太將石守信等奉召來到後花園,太祖設宴相待。酒過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狀,開口說道:「我不是靠你們出力,到不了這個地步,但做皇帝太艱難了,實在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晚上都不敢安枕而臥啊!」石守信等忙問其故,太祖就說:「這不難知道,誰不想做皇帝呢?」石守信等一聽,驚恐萬狀,紛紛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不然!」太祖斷然說道,「你們雖無異心,然而倘若你們部下希求富貴,一旦以黃袍加你之身,你雖然不想做皇帝,能辦到嗎?」眾將一聽,都嚇得離席叩頭,請求太祖指示一條「可生之途」。太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如白駒過隙,求富貴者,不過想多積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免遭貧乏而已。你們不如釋去兵權,出守地方,方多買良田美宅,為子孫立永不可動的產業,同時多買些歌兒舞女,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再同你們結為婚姻之家,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不很好嗎?」眾將明白了太祖的意思,一齊下拜說道:「陛下關心臣等,真可謂生死而肉骨啊!」第二天都稱病職。太祖大喜,安排他們到地方做節度使。趙匡胤幾杯美酒,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大將專軍權的問題,被譽為「最高政治藝術的運用」,成為千古佳話。

(二)強幹弱枝

唐朝中葉以來,形成了地方藩鎮權勢過大的局面,他們常常割據一方,乃至進行武裝叛亂,給朝廷造成嚴重的威脅。在宋王朝建立之後,趙匡胤依據宰相趙普提出的「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針,分別從政權、財權、軍隊這三個方面來削弱藩鎮,以達到強幹弱枝、居重馭輕的目的。

在「削奪其權」方面,趙匡胤陸續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擔任長官,以取代跋扈難制的軍人;並在知州之外設立通判,兩者共掌政權,互相牽制,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長官的權力。在「制其錢穀」方面,趙匡胤設置轉運使來管理地方財政,並規定,各州的賦稅收入除留開其正常的經費開支外,其餘的一律送交京師,不得擅留。這樣,既增加了中央的財政收入,又使地方無法擁有對抗中央的物質基礎。在「收其精兵」方面,趙匡胤將廂軍、鄉兵等地軍中的精銳將士,統統抽調到中央禁軍,使禁軍人數擴充到幾十萬,而地方部隊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員,只能充當雜役,缺乏作戰能力,根本無法和中央禁軍抗衡,這就摧毀了地方反抗中央的軍事基礎。

太祖通過對藩鎮權力的剝奪,對武臣的壓抑,改變了五代時期藩鎮割據、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無權的狀況,提高了中央的威權。在中央內部,太祖又著手分割宰臣的權力,為宰相設置了副相參知政事,來分散和牽掣宰相權力,宰相和參知政事統稱為執政,而軍政歸於樞密院,其長官叫樞密使,樞密院與執政合稱「二府」,財政大權另歸於三司,其長官叫三司使,號稱「計相」,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都直屬於皇帝。通過對相權的分割,防止了大臣專權的局面,太祖就曾直言不諱地當面對宰相趙普說:「國家大事可不是你們書生說了算的。」說明宋代君主獨裁體制得到了空前的鞏固和加強。但這些措施也使得官員增多,開支增大,權力互相鉗制、地方實力削弱,埋下日後積貧積弱的種子。

三、外交

(一)先南後北

宋朝建國,所統治的地方只有黃河淮河流域一帶,宋朝北面有北漢和契丹,西面有後蜀,南面有南唐吳越荊南湖南南漢各國,每一個國家都有獨立的勢力,而且他們也都在窺視宋朝的態度。在此虎視眈眈的情況下,使宋朝不能高枕無憂,必須把這些小國或外族,消滅或制服,才能完成天下的統一,奠立宋朝國基。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趙匡胤與宰相趙普進行了一場意義重大的對話。

趙普問道:「夜深天冷的,陛下為什麼還出來?」

趙匡胤回:「我睡不著呵!一榻之外,都是別人家的天下,所以特地來見見你。」

趙普:「陛下是否覺得自己的天下過於狹小?南征北伐,一統天下,現在是極好的時機,不知陛下在進軍方向問題上是怎樣考慮的。」

故意說:「我想先攻打北漢國都太原。」

趙普默良久之後,說:「這我就不明白了。」

趙匡胤問:「為什麼?」

趙普分析道:北漢有契丹為後援,攻之有害無利,即使滅亡了北漢,又要獨自承擔契丹的強大壓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漢,以為阻隔契丹的屏蔽,集中力量翦滅南方各國,然後再專力北方。

和趙普的話,使趙匡胤最後確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這件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雪夜定策」。

(二)最初的征服

宋太祖登基不久,湖南的周行逢病死,其子周保權是個十一歲的小娃娃,繼位之後,其屬下「衡州刺史」張文表反叛,也想割據一方。由此,宋朝打著「救援」的旗號,要借道荊南(南平)。師行一半,張文表已經被殺,宋軍仍強行前驅,派出一股奇軍直驅江陵,南平嗣主高繼沖知道大勢已去,只得舉族「入朝」,獻出高家割據數十年的三州十七縣。不久,宋軍一路橫進,攻克潭州(今湖南長沙),進圍朗州(今湖南常德),最終把先前向宋朝求救的周保權也生俘,盡取湖南十四州土地。至此,荊湖之地全入宋土,成為宋朝一個大糧倉,從物質上保障了宋軍下一步軍事目標。

(三)平定後蜀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初二,趙匡胤發兵5萬(一說6萬),分兩路攻蜀:令王全斌、崔彥進為西川行管鳳州路正、副都部署,王仁贍為都監,率北路步騎3萬出風州(今陝西鳳縣東北),沿嘉陵江南下;令劉光義為歸州路副都部署,曹彬為都監,率東路步騎2萬出歸州(今湖北秭歸),溯江而上。兩路分進合擊,直指成都。趙匡胤利用蜀降將趙彥韜提供的情報,針對巴蜀有嘉陵江、長江直貫南北、東西的地形特點和蜀軍防務上兵力不足的弱點,采取東、北兩路沿長江、嘉陵江分進合擊的部署。劉光義在夔州,針對蜀軍鎖江設防,水強陸弱的情況,適時舍舟登岸,先奪取兩岸,然後水陸配合,一舉突破蜀軍利用浮梁所組織的防禦要點,接著沿長江長驅直入。北路主將王全斌善於迂回、夾擊,避堅擊瑕,迅速地攻占利州。又用奇兵出至敵後,因而能較快地突破劍閣險隘,在東路軍的配合下直逼成都。乾德三年正月初七,孟昶見大勢已去,舉城降,後蜀亡。

(四)北征失敗

開寶二年九月,宋太祖派李繼勳率兵攻北漢,因契丹軍來援,無功而返。十月太祖親征北漢。宋軍築長連城圍攻太原,北漢大將劉繼業(即楊業,楊老令公)出城犯宋東西砦,敗還,遼軍分兩路援救北漢,一路自石嶺關入,為宋軍敗於陽曲。後來,太原城水災,城中驚恐,大臣郭無欲謀降宋,被殺,契丹再派兵馳援北漢,太原得以保住。宋軍則因屯兵太原城下,久攻不克,損兵折將,又因暑雨,士卒多病,遂班師。北漢盡得未所棄軍儲,共計粟三萬石,茶、絹各數萬,總計太祖共在開寶元年、二年,及九年三次攻打北漢,均因遼軍來援,頓兵太原城,久攻不克而還。

(四)攻取南漢

在當年,南漢以廣州為中心,割據嶺南兩廣地區達60年之久。北宋平定後蜀後,潘美等宋將就曾攻取了南漢的郴州,形成了良好的進攻態勢。

這一年,潘美等接到宋太祖滅亡南漢的指示後,很快就攻陷了賀州,隨之連克昭、杜、連、韶4州,大敗南漢軍10餘萬於蓮花峰下。至次年2月,即攻克廣州,南漢滅亡。

南漢滅亡之後,南方剩下的最後3個割據政權個個自危,震恐異常。勢力最強大的南唐皇帝李煜這時也不得不主動要求取消國號,放棄皇帝的稱號,改稱「江南國主」。另外兩個割據政權越和漳泉早就上表稱臣,接受宋朝的官職。

(五)征服江南

開寶四年(971)二月,宋滅南漢之後,從北、西、南三面對南唐形成戰略包圍。宋太祖志在統一江南,認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絕不允許南唐存在下去。經過3年的准備,開寶七年(974年)十月,宋太祖令曹彬為統帥、潘美為都監,率水、步、騎兵在采石一線強行渡江,進圍金陵;同時令吳越國主錢俶統率吳越軍5萬,由宋將丁德裕監軍,從東面攻取長州,然後會師金陵;令王明為西路軍,向武昌方向進擊,牽制屯駐在江西的南唐軍隊,使其無法東下援救金陵。

十一月中旬,宋軍依照樊若冰的圖示在采石用預先造好的戰艦架設浮橋獲得成功,其主力部隊通過浮橋,順利跨過了長江天險,大敗南唐水陸兵10餘萬於秦淮,直逼金陵城下。與此同時,錢俶率兵攻克了長州、江陰、潤州,形成了對金陵的外線包圍,金陵成了一座孤城。

十一月二十七日,在李煜仍不投降的情況下,宋軍發起總攻,金陵城破,李煜做了俘虜。

滅南唐是宋太祖統一南方的最後一仗,也是當時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戰。這次戰爭中的「浮橋渡江」、「圍城打援」,是宋太祖戰略部署中的得意之舉,也是古代戰爭史上的創舉。

宋太祖改制度

 宋太祖是個十分有志氣的皇帝,公元的一天早晨,文武大臣都一個個匯報自己的工作,接著退到殿外.走到最後的是後周老宰相範質,他現在仍是宰相.當範質快要走出殿門時,送太祖突然傳話,

範老愛卿,請稍稍留步,朕有一事與你相商.

聽到傳話,範質轉過身走回到殿上,重新坐到自己的宰相之座.

原來,在中國古代宰相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和皇帝坐著說話,人們常說宰相是一人之下,萬民之上的官兒,就是皇帝對宰相也是很尊重,也得讓禮三分.因此在上朝君臣議事的時候,宰相是可以坐著跟皇帝說話,而其他官員只能夠站著.

 範質坐下來以後,宋太祖遞給他一份大臣匯報的奏折,範愛卿,你看這事如何解決才好?範質接過奏折仔細地看了起來,這時宋太祖從龍椅上站了起來,向後宮走去,宰相範質看完奏折後,心里已經想好解決的方法,可是,左等不見皇帝出來,右等也不見皇帝出來,範質實在等不住了,就起身去找皇帝,這時,宋太祖走了出來,範質連忙坐下,可是回頭一看,椅子沒有了,原來,趁範質起身不注意時,身邊的侍衛悄悄把椅子拿走了,

範質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得站著和宋太祖說話,以後在上朝,宰相也和其他大臣一樣只能站著和皇帝說話,這一制度後來被各朝所沿用,這說明了宋太祖胸懷大志,要獨攬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