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

出自 房屋百科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
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中國式管理大師,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

曾仕強簡介

 現任台灣智慧大學校長,台灣交通大學教授,台灣興國管理學院校長,成功雜志首席顧問,中國統一促進會理事長。

曾仕強主要著作

  • 《總裁領導學》
  • 《21世紀易經管理法》
  • 《點評胡雪岩成功之道》
  • 《人性管理》
  • 《孫子兵法與人力自動化》
  • 《卓越經理人的必修課》等百種管理著作。

什麼是中國式管理

 到底有沒有中國式管理?一直是大家關心的課題。依中國人觀點,有沒有其實並不重要,能不能產生功效比較要緊。

 台灣的經濟奇跡,促成的原因固然很多,而中國式管理的貢獻,平心而論,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盡管有些人嘴巴上不認定,心里頭卻大多有數,說起來也是一種中國式的表現。

 科學無國界,從管理科學的層面來看,無所謂中國式管理,當然也就沒有什麼美國式、日本式的區分。大家都一樣,在不同的地區,應用相同的管理科學。

 哲學就不一樣,各地區具有不相同的風土人情,表示各地區的哲學並不相同。管理必須和當地的風土人情結合在一起,才能夠增強效果,所以各地區的管理哲學不太一樣。從管理哲學的層面來考察,大概誰也不會否定中國式管理的真實存在。

 原來中國式管理只不過是中國式管理哲學,並沒有發展出一套不同於西方現代化管理的管理科學。這一本中國式管理,當然不能夠憑空捏造出中國式的管理科學,卻不得不用心探討中國管理哲學。

 以中國管理哲學,來妥善運用現代管理科學,就是我們心目中真正的中國式管理,目的只有一個,在用得有效。

 中國哲學,從來不把自己關在象牙塔里。不但具有實用性,而且早已將艱深的哲理化為通俗的倫語,流傳得相當普遍。打從一九八O年代開始,這二十多年來,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愈具管理實務經驗的人士,愈是對中國式管理產生熱列的回響,紛紛表示大家一向是這樣子,只是平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心中缺乏自信,以致敢做而不敢言。有時候還以為是錯誤的,在言辭中美言自己,反而覺得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致,難免自覺羞愧。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管理哲學結合西方管理科學,獲得發揚的時代,兩者缺一,都將跛腳難行。學過西方現代管理的人士,若能平心靜氣,看看中國式管理,必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將現代化管理,活用得更加有聲有色。不談西方管理科學,先看看中國式管理,必能對現況的演變,以及未來變化,更為一目嘹然,對於掌握未來,安身立命,有很大助益。 研究中國管理哲學,必須對曆代先聖先賢,抱持崇高的敬意,沒有他們的辛勤耕耘,便沒有今日豐碩的成果。也要對列祖列宗表示虔誠的謝忱,沒有他們的用心傳承,就不可能有今日的寶貴經驗。

 經濟振興,當然是好事情,但是預先消減經濟振興之後的種種弊端,則有待於及早認識中國管理哲學,這是我們用心推出中國式管理的真正用意。

中國人和中國式管理

 個案研究是學習管理的有效方法,但是中國人社會,進行起來相當困難。因為我們自己的個案,非常不容易建立。若是一心只求「報喜不報憂」,個案已經失真,研討的結果勢必大受影響。如果據實編寫,則難免有好有壞,有些人不高興,有些人會受害,甚至有些人會因而提出抗議,後患無窮。不得已退而求其次,拿外國的個案來研討,就算彈思極慮、費盡心思,結果大都不能切合國情,頁多收腦力激蕩的效果,對實際管理的用處並不大。 [曾仕強]

 行為科學似科學方法對人類行為做有系統的研究,自一九五○年以來,對管理的助益,十分顯著。不過,專門拿西方人的行為來研究,只能夠明白西方人的行為,卻根難了解中國人的所言所行,究竟有什麼用意?[曾仕強]

 以中國人的行為,用個案分析的方法,從中國人的行為來看我們白己的管理,我們正盡力進行,予以探討。[曾仕強]

 許多朋友都承認,我們不需要刻意強調中國式管理,但是中國人的風土人情,卻實實在在影響到中國人的管理,絲毫不容忽視。大家都異口同聲:運用中國人自己的方法來解決中國人的問題,的確事半功倍。[曾仕強]

 一有些人則認為:人的行為大同小異,中國人和外國人說起來也差不多。這種看法很對,只是站在管理實務的立場,剛好和理論界重視「大同」部份相反,必須注重「小異」的部份。所以我們常常指稱中國人如何如何,實際上並不是「中國人如此,西洋人相反」,而是「中國人和外國人在這些方面,有程度上的差異」。不是「有」或「無」,而是「多」或「少」,才不致陷人「二分法」的不利困境。

 還有一種常見的問題:「究竟中國人的定義是什麼?」

 我們的態度,秉持孔子的立場:

 「凡是接受中華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依據而言行的人,不論其血統、出生地、國籍為何,都是中國人。」

 如果根本不重視中華文化,甚或鄙視中華文化,不依中華文化而行的人,在我們眼中,都不算是中國人。中國人當然可能產生若幹偏差行為,違背中華文化,若是明白正道以後,回歸原點,產生正當的行為,便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有些人對中國人懷有成見,以致一輩子不了解中國人的行為,因而也不明白中國式管理的真諦。有些人則自以為既然生為中國人,當然知道中國人的所言所行,不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來研討中國人的行為。這兩種「過」與「不及」的心態,正是今日眾多中國人不明了中國人行為的基本原因。

 中國人行為,由於我們的包裝哲學和西方人有根大的差異,很不容易依照西方的標准來省察和評估。當代中國人的毛病,事實上就是喜歡用西方的觀點來觀察中國人的行為,以致樣樣看不慣。但是內心深處,卻又存在著某些中國人的牢不可破的觀念。看的、想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逐漸增強今日中國人「嘴巴上說得好聽,實際上辦不到」的惡習。久而久之,口是而心非,形成言行不一致的習慣,更為不幸。

 我們希望能夠把管理的道理,依據中國人的行為,切實付諸實施,並求其圓滿而有效。希望更多的高明之士,來做這一方面的研究。

管理之道貴在實踐

 西洋重「物」,乃至把「人」稱為「人力資源」;視之「物」,用處置物的方法來處理人。「物」是被動的,沒有感情的,可以任意擺的,因此對「人」也特別注重指揮與監督,一切訴之於規範,簡直把人當做機器。人群關系學者倡導管理人性化,而其所謂人性,則系先天性惡,即使Y理論促使管理者從根本上提高員工的士氣,似乎已經注意到「勞力」之外,尚有「勞心」的存在,但是以競爭代替互助的論調,始終無法將「人是工具」提升為「人自身即是目的」的境界。「物」的行是他動的,用這種觀點來管理,除了極少數高階層管理者可以自動之外,其餘大多數人,都是具有專門知識而聽命於目標的被動行為者。中國重「人」,甚至把一切都擬人化了,「物」也是有感情的,必須加以愛惜。「人」本來是宇宙萬物的一種,但是「人為萬物之靈」,因為「人」能夠自動自主,自己成為自身的主宰。

 「人」不必為了禮法規範而心常戚戚,徒然把自己的心胸逼得愈趨狹隘;管理者應該坦蕩蕩,且有充分的心靈自由,不拘守於禮法,卻言行俱能中節。組織成員,依其智能高下,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只要大家各憑良心,發出內心的良知本性去行,自然合乎規矩而不逾規範。在有限的規律中發揮無限的自動自主自由,這才是人的尊嚴與價值之所在。管理是實踐的,不是理論的。管理者學得再好的理論,如果不能實際運用,亦將無濟於事。管理者可以有許多想法,但是真正付諸實施的決策,只能獨一無二,這是管理者的最大難題,因為時間永不回頭,而且急迫得必須當機立斷。管理學者可以「為學問而學問」,發揮其孳孳不倦的專一精神,以造就高深的學術研究。管理者卻不能不「為管理而學問」,視管理理論為工具,經由學術以改善管理,才是目的。

 管理哲學是要實踐的,管理者躬親實踐若幹管理理念,行之有效,有了無比的信心,建立自己的管理信念,雖然說信則靈,畢竟還是要不斷地向前推進,才能日新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