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特·惠特曼·羅斯托

出自 房屋百科
前往: 導覽搜尋
華爾特·惠特曼·羅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
華爾特·惠特曼·羅斯托(Walt Whitman Rostow,1916— ) 美國經濟史學家、發展經濟學先驅之一

生平簡介

 羅斯托1916年生於紐約。1938年獲牛津大學巴利奧爾學院文學碩士學位,1939年獲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從1940年開始,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奧斯汀得克薩斯大學任教授,講授經濟史、經濟學與曆史。先後擔任過歐洲共同體執行秘書助理、總統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幫辦、國務院政策計劃委員會顧問和主席、總統國家安全事務特別助理等。

 羅斯托在學術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提出經濟成長階段的理論。他試圖用經濟理論解釋經濟曆史的進程,把社會發展分為必須依次經過的6個階段 :(1)傳統社會階段、(2)起飛准備階段、(3)起飛進入自我持續增長的階段、(4)成熟階段、(5)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和(6)追求生活質量階段。從第五階段起,出現開始反映出意識形態和社會價值取向的位置消費,開始形成一個穩定的中間的社會群體--中產階層。他用這種理論代替馬克思對人類社會曆史發展階段的劃分。他確信他的理論解釋了西方各國已經曆過的工業化過程,提示了一個國家在經濟成長過程中所要遇到的一系列戰略決擇問題。另外,他還積極對美國的外交政策進行研究 。

主要著作

  • 《 十九世紀英國經濟論文集》
  • 《經濟增長過程》
  • 《經濟成長階段——非共產主義宣言》
  • 《政治和成長階段》
  • 《這一切是怎樣開始的:近代經濟的起源》
  • 《世界經濟:曆史與展望 》
  • 《 1868~1896年英國貿易的波動》

經濟發展要的六階段

 羅斯托的經濟發展階段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1960年出版了《經濟成長的階段》,提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要經曆的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傳統社會」,這個階段不存在現代科學技術,主要依靠手工勞動,農業居於首位。

 第二階段:為「起飛」創造前提的階段,即從傳統社會向「起飛」階段過渡的時期,近代科學知識開始在工、農業中發生作用。

 第三階段:「起飛」階段,即經濟史上的產業革命的早期,即工業化開始階段,新的技術在工、農業中得到推廣和應用,投資率顯著上升,工業中主導部門迅速增長,農業勞動生產率空前提高。

 第四階段:向「成熟」發展的階段,現代科學技術得到普遍推廣和應用,經濟持續增長,投資擴大,新工業部門迅速發展,國際貿易迅速增加。一般從「起飛」到成熟階段,大約要經過60年左右。

 第五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主導部門轉到耐用消費品生產方面。

 第六階段:「追求生活質量」階段,主導部門是服務業與環境改造事業

 羅斯托在《政治與增長階段》(1971)一書中,又提出了新的第六個階段,他認為「起飛」和「追求生活質量」是兩個關鍵性階段。他把美國看成處在最先進的理想階段,第三世界國家是處於「起飛」階段。

羅斯托學派方法論

 羅斯托學派方法論,是指20世紀50年代出現、60年代風行一時,至今仍有一定影響的,由美國經濟學家華爾特·惠特曼·羅斯托提出和論證的,其他一些經濟學家如霍夫曼、都留重人、貝里爾等加以證實和發展的,關於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學說的,現代西方經濟學中一個自成體系、獨立成派的經濟分析方法總稱。

 羅斯托學派方法論是以曆史階段分析法、部門總量分析法和心理因素分析法結合為其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特征的、以制度分析方法為其重要分析法內容的理論經濟學和經濟史學的分析方法的綜合體系。

基本特征

 第一:制度學派的曆史階段分析方法

 羅斯托的基本經濟分析方法或說經濟分析方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曆史階段分析方法,也就是依據多元選擇的曆史觀和現代技術的產生、發展和應用及其引起的其他方面特征來確定和劃分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分析方法,換句話說,是用制度學派的「制度分析方法」來分析經濟成長階段的方法。

 第二:主導部門綜合體系的部門總量分析方法

 羅斯托的基本經濟分析方法或說經濟分析方法的基本特征之二是部門總量分析方法並與曆史階段分析方法相結合。在用曆史階段分析方法來分析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羅斯托是結合采用部門總量分析方法,也就是結合把國民經濟總量分解為部門總量的分析方法。

 羅斯托提出和使用了一種介於總量分析方法與個量分析方法之間的、能夠反映有效地吸收新技術的各個部門的運動的部門總量分析方法;相對國民經濟而言,是非總量的分析方法,是總量的部門分解方法;相對廠商經濟而言,是總量的分析方法,是個量的部門加總方法。

 第三:人類「欲望更替」的心理因素分析方法

 羅斯托的基本經濟分析方法或經濟分析方法的基本特征之三是心理因素分析方法並與曆史階段分析法、部門總量分析法的結合。

 羅斯托的心理因素分析法就是人類「欲望更替」的分析方法。他認為,人的欲望更替是經濟成長階段依次更替的動力之一,具有與主導部門「反減速鬥爭」同等推動作用。因此,他把心理因素分析方法與曆史階段分析法和主導部門分析法結合起來,用於論證他的經濟成長階段論。

 曆史階段分析法、主導部門分析方法和心理欲望分析法是三位一體的,構成羅斯托經濟分析方法的基本內容,體現了羅斯托經濟分析方法的基本特征。

羅斯托長波理論概述

 羅斯托長波理論:一種以初級產品與工業品的相對價格分析經濟長期波動的理論。

 羅斯托長波理論於20世紀70-80年代內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華·惠·羅斯托提出。

 在1953年出版的《經濟增長進程》一書中,他指出:「現代經濟史的進程不僅以周期性波動,而且以包括實際收入和就業的幾個周期的較長階段為標志。在這種較長的階段中,世界經濟顯示出部門之間相對價格運動的趨勢,部門之間收入分配的趨勢,重新投資所獲收益的主要特征的趨勢,以及一般價格的趨勢。」他認為1951年以後的20年間,由於農產品與原料價格相對低廉,形成了一個局部通貨膨脹的經濟下降時期。1972年,價格上升,世界經濟進入康德拉季耶夫長波第五個周期的上升階段。在1978年《世界經濟:曆史和前景》一書中,羅斯托識別了三種長波周期:

 一是「強調農產品和原料稀缺或豐裕階段」的長周期;

 二是「價格」利率和其它價值序列的長周期;

 三是「核心是總的增長率波動的周期,增長伴隨著國際與國內移民速度的變化,轉而加速了對運輸、住宅和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

 羅斯托認為,造成這類「長波周期」的原因,一個是經濟的「領先部門」,另一個是黃金產量不穩定,它對貨幣、裝飾品和工業用途的供給產生了不穩定影響,從而對世界經濟產生了不均衡的影響。最後,戰爭也在經濟增長中留下了強有力的印記。80年代,他進一步指出,初級產品與工業品的相對價格高低是制動世界經濟長期波動的杠杆。形成長期波動的基本原因是由於糧食和原料等初級產品的相對豐裕和匱乏。初級產品相對價格高,經濟就高漲,相對價格低,經濟就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