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

出自 房屋百科
前往: 導覽搜尋

基本介紹

西楚霸王項羽

項籍(前232-前202),字羽

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漢族。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中國古代起義領袖,著名軍事家、戰略家。中華史上最強武將。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人稱西楚霸王。楚漢時代傑出的軍事家。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在江東崛起,舉兵反秦。三年,征伐九州,一統天下 。率軍入關中,以五諸侯滅暴,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冊封十八諸侯,大政皆由羽出,號為「霸王」,權同皇帝。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他的出現,為中國的歷史掀起了一場風雲,寫下了一段神話。

人物簡介

11794d43727077069313c6bf.jpg
814b07d8580a052d33fa1cea.jpg
A75fb6d39483742c970a1691.jpg

國家:大楚

爵位:楚王

諡號:西楚霸王

身份:十八路諸侯國盟主

籍貫:江蘇宿遷

祖上:楚國名將項燕

寵妾:美人虞姬

座騎:踏雲 烏騅馬

兵器:鬼神盤龍戟 破天劍

裝備:霸王烏金鎧 虎皮赤紅袍

(左圖為24歲會籍起兵之時,中圖為27歲稱霸天下之時,右圖為30歲垓下被困之時)

一、少年英雄,志在天下

楚國滅亡之後,項氏家族慘遭屠殺,他與弟弟項莊隨叔父項梁流亡到吳中(今浙江湖州)。年少時項梁曾請人教他書法詩歌,籍學了沒多久便厭倦了;後梁又請人教他武藝,沒多久又不學了;梁大怒!籍曰:「學文不過能記住姓名,學武不過能以一抵百,籍要學便學萬人敵!」於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學了一段時間後又不願意學了,梁只好順著他不在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讀音gang,音「鋼」)鼎(霸王舉鼎一詞的由來),氣壓萬夫,年青時志向便極為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即大澤鄉起義),項羽隨叔父項梁在吳中刺殺太守殷通舉兵響應,此役項羽獨自斬殺殷通的衛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現了他無雙的武藝!二十四歲的項羽,就這樣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台。

二、定陶之戰,初露頭角

項梁起義後,征集精兵八千,項羽做了裨將(副將)。為了便於號召,采納謀士範增建議,立前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建都於盱眙,仍稱楚懷王。項梁率義軍在和秦軍戰鬥中接連取勝,產生了驕傲輕敵思想。結果在定陶(今山東定陶縣西北)被秦軍章邯指揮的軍隊打敗,項梁戰死。

巨鹿之戰定陶之戰後,秦軍北渡黃河,攻打起義抗秦的趙王歇張耳,將趙軍圍困於巨鹿(今河北平鄉)。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副將,率兵救援。宋義率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南),便畏縮不前,屯兵四十六天。當時,陰雨連綿,起義軍缺衣少糧,處於困境之中。項羽當機立斷,一劍殺了宋義,迫使楚懷王任命他為上將軍,並命他立即揮師北上救趙,後渡過一條通往趙國的漳河,但由於寡不敵眾,士氣低落,項羽遂命令軍事鑿沉渡江用的船只,打破吃飯用的鐵鍋,身上只帶三天幹糧,軍士們個個以命相抵,大破秦軍(破釜沉舟一詞的由來)。

三、巨鹿之戰,雄霸天下

310f3b1f3ba324dca78669db.jpg

說起秦朝,人們總是先想到大秦雄師,其氣吞如虎,橫掃六合的氣概讓千年來無數風流志士遐想,謳歌!秦之興起,無疑其內在戰爭機器的瘋狂開動,外在百萬鐵軍的征討四方,打下前所未有的天下。然而短短十五年間,泱泱大秦,毀於一旦,真是應了其興也勃,其敗也勃。秦朝大廈倒塌之快,其內在外在有各種問題,但是給予大秦最沉重一擊,使強悍的大秦在無能開動其戰爭,無疑是項羽的天才之作——巨鹿之戰。  

一:章邯的巨鹿大戰略

出身於文官的章邯,在名將如雲的大秦帝國猶如一顆耀眼的流星劃過黑暗的天空。在陳勝發難於野,諸侯並起,幾十萬大軍函穀關時,承擔起大秦最後的命運!靠臨時組織起驪山囚徒,一敗周文之數十萬大軍,再破齊楚之聯軍,三殺楚軍統帥項梁之定陶。可謂是戰績累累,似乎在建大秦之軍威,重鑄大秦之軍魂!

此時關外之地:黃河之南布滿秦軍勢力,只有少部分魏的殘餘勢力。王離帶領著邊防軍進攻河北之地趙國,更北邊盤踞著勢力弱小的燕國。田榮因為剛為秦軍所敗,又怨恨楚趙不殺田假田角,所以龜縮齊地,擁兵自保。當時的秦朝廷正為權利鬥爭而生死相搏,滅諸侯義軍的大任自然就落在統帥章邯的身上,章邯再擊敗楚軍殺掉項梁作了一個大的戰略決定,北上匯合王離軍,拿下整個趙國。這個戰略計劃遭到後世的唾棄,認為他應該趁機進攻彭城。但是從當時的情況看卻是個可圈可點的戰略計劃。

原因如下:章邯殺死項梁,楚國雖然振動,但並沒有傷其元氣!項羽等各路楚軍已經退之彭城,而且進退有俱。這樣看來章邯並沒有什麼勝算。而且把楚逼得太急,楚兵同仇敵愾死守彭城,章邯並沒有什麼把握!而且項梁死後,懷王趕到彭城奪項羽軍權,逼的太緊!楚國會暫時放下內杠共同對外!

王離軍進攻趙國,一直未果!彭城遠離關中,而北方西邊並不安定!項梁攻彭城短時間如未下,糧食必然吃緊,孤軍深入,糧道必為所擾!而王離軍繼續攻趙,分兵不如合,分則容易被各個擊破。而王離放棄趙國一起來攻彭城,後方則為趙國斷。前不能進,後不能退,勢必全軍覆沒!而此時有個偶然的事件更是促使章邯全力北上。

王離軍對趙國實行拉攏政策,詐為二世書以招趙將李良。李良因為趙王的姐姐對其無禮,殺掉趙王的姐姐,投靠秦軍,擊殺趙王。後來為張耳陳餘擊敗,又投靠了章邯。章邯抓住這個機會出兵,擊敗趙軍,王離軍趁機包圍趙王於巨鹿。章邯軍紮住其南部,邊為王離軍護送糧草,邊虎視耽耽的守護王離軍側翼,形成夾擊之勢。  

二:諸侯的戰前總動員

 趙王被困於巨鹿時,趙相張耳充分發揮其外交特長,遊說其各地諸侯前來救趙,並申明天下之勢在此一舉!諸侯紛紛帶大軍而來。首先趕到的是趙大將軍陳餘,將其數萬兵力紮住巨鹿之北。張耳的兒子張敖也收代兵萬餘人而來。南方的楚派其北征集團,北方的燕派將軍臧荼南下。田榮因為個人恩怨不願意救趙,但是齊將田都背田榮帶兵前來。史記載:「諸侯軍救钜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

張耳千盼萬盼等來的救軍,見了秦軍陣容後各個都成了江湖街頭藝人,光擺花架子,就是不拿真工夫。精神上絕對支持趙軍,行動上就是不敢和秦軍下來動真格的。

張耳急的沒有辦法,派使者張黶、陳澤質問陳餘。陳餘逼的沒辦法,給張黶、陳澤五千兵力讓他們找秦軍練練去。秦軍哪把這五千人放在眼里,片刻就把五千人殺的精光。張耳連知道都不知道,一致後來誤會陳餘殺其使者。看到這種情況,諸侯哪敢在行動,大家全都作起壁上觀來了。

此時更加體現了章邯的戰略計劃,以巨鹿吸引天下諸侯,諸侯救趙,則帶本部攻擊諸侯,一舉掃蕩諸侯;諸侯不救,則拿下巨鹿,盡殲趙軍,打擊諸侯士氣!其實,當時章邯是打定注意,要和諸侯決戰!所以對巨鹿並沒有急攻,而是圍困;而自己卻建立糧道,打持久戰!這個戰略計劃看來是完美的,秦軍占據優勢,掃滅諸侯,席卷天下將要再一次實現。搖搖欲墜,滿目創痕的大秦王朝終於迎來了一線勝利的曙光。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也許是老天不讓大秦度過此劫,一個呼喚英雄的時刻,我們的主角秦漢時代最偉大的軍事家項羽登場了…… 

三:楚國援軍的內杠

楚國派的北征集團,在最危機的時刻終於到達。章邯在9月圍巨鹿,楚軍10月至11月之間就派出北征集團。為何到12月才達到?原來楚國中間發生了權利鬥爭,本來為傀儡的楚懷王趁項梁戰死之機,奪項羽軍權。派自己親信宋義為統帥,項羽範增為次,率領大軍救趙。但是畏懼秦軍強大和想解除項氏政治威脅,欲在半路殺項羽與結盟齊國(可以參考我另外兩篇文章《楚漢時期被嚴重忽略的人物》《秦末楚懷王戰略考異》這里不詳細說了)。史記載「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

在權利鬥爭中項羽獲得勝利,成功的殺掉主將宋義。懷王無奈,只好「因使項羽為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不過其他的軍隊將不屬於北征軍,而且也將在沒有任何的援軍支援。考證當時在彭城匯集的人馬,劉邦軍本是北征軍的一只,因為懷王和項家的權利鬥爭則沒有隨項羽參加巨鹿大戰。番君吳芮軍、共敖軍一個是進關才隨項羽,一個是攻南郡未隨項羽,都沒有參與巨鹿大戰。龍且本是項梁先鋒,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但是從前後的地位應該龍且軍沒有參與巨鹿之戰。唯一有疑問的是呂臣軍,是合並和被項羽全部帶到巨鹿還是部分或則全部留在彭城不清楚,估計是部分被項羽帶走參與巨鹿戰。

獲得懷王的授權後,項羽立刻帶領大軍渡河救趙,渡河後齊王建孫田安帶著一只小軍隊,投靠項羽。  

四: 巨鹿大戰前的險惡形式

項羽到巨鹿後開始謀劃對秦軍來一場世紀豪賭,賭注就是自己的性命加上幾萬楚軍,輸則全軍盡墨,身死當場;而贏則是大秦的天下。。。。。。

面臨在自己面前的是種種不利,似乎是一場有敗無勝毫無懸念的賭局。

其一:對手的實力異常強大

自己的對手是強大的百戰百勝的鐵血精銳。在巨鹿紮住著兩只秦軍。一只是由秦之名將蒙恬打造的邊防軍,這只軍隊久經沙場,曾擊敗北方匈奴,立下赫赫戰功,帶領他們的是當年蒙恬的副手後來統領邊防軍的大將王離,曾被封為武城侯,多次跟秦始皇東巡,功名赫赫。這只大軍負責圍巨鹿,兵力大都認為是20多萬。

秦軍的另一只是由多次圍剿諸侯義軍的章邯帶領。素質低於王離軍,但是也是百戰之師。關於這只軍隊很多人認為是由驪山囚徒組成的。其實不然,當年周文帶幾十萬軍隊扣關時,由於秦庭毫無准備,只好發動驪山囚徒抵抗義軍,但是後來章邯多次作戰,屢屢得到支援。其組成慢慢由驪山囚徒變成了正規軍,像司馬欣,董翳等將領就是後來秦派給章邯的援軍。章邯在對項梁作戰時,屢屢為項梁所敗,在得到援軍後一舉而破項軍,殺項梁。軍隊的戰鬥力明顯的提高,聯系當時正是王離軍南下攻趙的時候,很可能是王離的30萬邊防軍分10萬給章邯作了增援。

從後來章邯投降項羽後,從「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可以看出章邯的軍隊的組成早有了本質的變化。

所以項羽要面對的對手是40多萬精銳的秦朝正規軍,而將領都是一代名將。

其二:自己的實力異常弱小

項羽的軍隊組成很複雜,我們這里詳細的探討一下項羽軍隊的組成。一般都認為項羽軍隊的人數是5萬到6萬之間。其中先鋒兩萬史記明載是英布,蒲將軍的軍隊。那就是項羽主力還有3到4萬。

項羽的軍隊組成要上朔到項梁時代,項梁和項羽早年在江東培養了一只精銳項家軍。項羽曾帶著這只8千人的子弟軍渡淮攻秦。後來項梁收義軍陳嬰幾萬起義軍,又合並秦嘉軍,收編各路雜牌義軍,組成楚軍。這當中各個勢力都有自己的軍隊。而項羽則帶少量子弟兵和劉邦軍一起合為一偏師,在別處進攻秦軍。

項梁身死後,各路人馬匯集彭城。項羽統帥的是項梁殘軍和自己的偏師。懷王並項羽軍與呂臣軍自將之,這只軍隊無疑是救趙主力。這只軍隊有項羽的親兵人,有項梁的雜牌軍,呂臣的農民起義軍等。而後來田安隨項羽,估計沒有參與這場戰鬥。

也就是說項羽率領的完全是個大雜燴,戰鬥力很難說,指揮起來有很大難度。

其三:沒有後路,不能久戰

 由於項羽和懷王的權利,使項羽處於一個沒有任何外援,沒有任何退路的地方。秦軍戰敗,可以逃跑在來。而項羽戰敗估計就要提頭去見懷王了,此時退縮估計懷王更不會放過。而糧草更是問題,不但項羽軍沒有任何供應,更可慮的是宋義在路上待一個半月,此時已12月,離秦軍圍巨鹿有三個月,巨鹿將隨時為秦軍破。

其四:盟友的畏戰,保存實力

雖然各路諸侯援軍都知道天下之勢在此一舉,但是由於兵少將寡,其心各異,誰都不願意把自己陪進去。所以想指望諸侯援軍,幫助自己比登天還難。

以上四個條件可以說局勢險惡到極點,以少量雜牌軍快速擊敗幾倍於己的精銳,無疑是癡人說夢!但是天才就是天才,天才就是要打破常規,天才就是要從不可能中創造奇跡。  

  五:作戰計劃的制定與實施

天才不愧是天才,項羽立刻就發現秦軍的弱點——秦軍布局是王離軍圍巨鹿,章邯軍紮住其南邊,一邊築甬道輸之粟一邊隨時對救助巨鹿的援軍打擊,這只軍隊像兩只虎鉗,牢牢的盯死獵物。而弱點就在兩鉗之間的心髒。項羽要直接實施黑虎掏心戰略,只有切斷兩只虎鉗的聯系,集中力量功其一只才可以有希望獲勝。

為了得到更多的情報,讓秦軍露出破綻。項羽先派英布,蒲將軍帶上自己的兩萬人馬渡河進攻秦軍甬道。英布,蒲將軍不負所望,戰鬥擊敗看守甬道的秦軍。從這場小勝利,項羽看到秦軍的問題所在——甬道虛弱,而章邯軍疲憊不堪,決定抓住時機全軍進攻秦軍,這個時候陳餘又派人向項羽請戰,項羽同意了。正好讓陳餘做出救趙的姿態吸引王離軍的注意。

項羽帶著剩餘的主力部隊,全部渡河。在渡河之後,項羽發表即興煽動演講鼓舞士氣,隨後破釜沉舟,只帶三天的幹糧,以表示不戰勝毋寧死的大無畏精神。這里充分體現了項羽的戰略眼光和權謀手段以及大無畏的決斷力,首先項羽帶著一只雜牌軍,軍隊派系多,戰鬥力參差不齊,而項羽又是第一次指揮他們,很難指揮的得心應手。這樣的情況下項羽充分運用了「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把一只向心力不足的軍隊栓成一根繩,只有一起向前沖打敗秦軍才有活路。在項羽的手段下,楚兵的求戰欲望高漲!後世研究者僅僅看到破釜沉舟後者的精神作用,而忽視了前者的重大意義。項羽還命人打破作飯的鍋,每人只帶三天幹糧。項羽不但要以劣勢兵力擊敗秦軍,還要用三天時間擊敗秦軍!如果三天之內不能滅掉秦軍奪取糧草,就算擊敗秦軍還是一個死字!項羽莫非瘋了?

我們現在研究才發現項羽的眼光老辣就戰略高明,巨鹿戰的關鍵就是一個快字,不能激發將士快速求戰的欲望,不能在短時間內消滅秦軍,還是一個死字!章邯軍和王離軍互相犄角,打援兼顧,兵力上極大劣勢的項羽軍,如果想滅兩只,那是天方夜談。而如今王離軍圍巨鹿,防諸侯,陣勢布局給了可趁之機,正是滅王離軍的好時候。但是秦軍不傻,章邯軍虎視耽耽就是趁你攻王離而前後夾擊,但是章邯的援軍也不是毫無破綻,派兵保護甬道就有兵力的分散。這種情況下就是要利用兩軍之犄角的空隙,大膽的玩一場刀尖上跳舞,在秦軍眼皮底下火中取粟,在如此短的距離玩一場真正的運動戰。所以必須要快,快到秦軍主帥完全沒有意識過來,快到秦軍沒有時間部署,快到秦軍來不及配合,快到秦軍反映過來已經全軍覆滅。但是古今中外誰敢這樣玩?誰敢在精銳秦軍眼皮底下各個擊破?只有項羽敢玩,玩的就是心跳!

項羽主力開始進攻,項羽把主力匯合在一起,直接進攻甬道,斷王離軍的糧草。章邯聽到消息後,立刻帶軍援救甬道,正中項羽之計,項羽以逸待勞,大攻章邯。章邯沒有料到項羽孤注一擲,把所有籌碼都壓了上去,由於英布軍前期的騷擾戰的迷惑,章邯還以為項羽又在玩斷糧遊戲,搞搞破壞然後跑人(誰又能想到項羽如此高明如此不要命乎),連陣型都沒有布置好就帶軍救援。這次項羽玩真格的,有心算無心,決戰對救援,勝負可想而知!史記張耳陳餘傳:「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

章邯遭遇大敗,准備休整後再戰。此時項羽擊退章邯軍後,立刻馬不停蹄殺向毫無准備的王離軍。王離軍圍巨鹿,防諸侯。這幾天在防備陳餘的虛張聲勢,突然聽聞項羽領軍殺來,大吃一驚。由於此刻陣型松散,只好命大將蘇角倉促迎戰。此時項羽早作好戰術部署,對松散的秦軍實行穿插,分割,包圍,而項羽親自帶兵直攻秦軍指揮中樞。史記中做了精彩的藝術描寫:「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钜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這里太史公用了藝術化的描寫,實際是項羽把秦軍分割,獨立後,項羽殺蘇角,擒王離,九戰九勝。諸侯看到形式有利,立刻加入痛打落水狗的行列。諸侯包圍秦軍,巨鹿城的趙軍里應外合,全殲王離軍,王離的大將涉間絕望放火自殺。曾經滅六國擊敗匈奴的雄師,就這樣風消雲散了!  

六:收服章邯

滅掉王離軍,救趙成功後,戰爭並沒有結束,章邯軍還有20多萬人退居棘原,此時懷王命項羽回師。但是項羽另有大志!項羽要擺脫懷王滅秦稱霸天下,此時對他來說是一個機會。項羽開始使用政治手段,首先要收服諸侯聯軍,再要收服章邯!

做好這些項羽煞費心機,項羽先把章邯軍牢牢壓制在自己手中卻不強攻,利用章邯的威脅一面統帥整合諸侯,一面用裂土分封收買諸侯,恩威並用,雙管齊下,把諸侯聯軍牢牢綁在自己的戰車上。章邯在王離兵敗後,受到極大的壓力,一直求戰,希望用勝利來回應秦庭。但是局勢的主動權掌握在項羽的手中,項羽此時表現耐性十足,屢屢擊敗章邯卻不決戰,只是一點點磨,而章邯此時戰不勝退不得。這樣對峙6個月,已經是秦二世三年6月了,秦二世屢屢派人責問章邯,章邯派親信司馬欣到鹹陽打探消息。趙高派人捉拿司馬欣,司馬欣從小路逃回。此時陳餘給章邯寫信講明利害,讓章邯投降項羽!章邯有些意動,卻不甘心,一面派人談約,一面准備在戰。但是章邯的小動作都被項羽看在眼中,為了徹底收服章邯,項羽決定打怕他!

項羽命蒲將軍迅速到漳南擊破章邯軍,自己帶大軍再敗章邯軍。章邯無計可使,只好投降。秦朝的最後一只軍隊宣告覆滅。  

後記:奇跡總出現在打破常規卻合情合理中

七:分封諸侯

  姓名

原有地位

新封王號

國都

熊 心

楚 王

義 帝

郴縣(今湖南郴縣)

項 羽

魯 公

西楚霸王

彭城(今江蘇徐州)

  • 劉 邦

沛 公

漢 王

南鄭(今陝西漢中)

  • 章 邯

秦 降 將

雍 王

廢丘(今陝西興平南)

  • 司馬欣

秦 降 將

塞 王

櫟陽(今陝西富平東南)

  • 董 翳

秦 降 將

翟 王

高奴(今陝西延安北)

  • 魏 豹

魏 王

西 魏 王

平陽(今山西臨汾西)

  • 申 陽

張耳部將

河 南 王

雒陽(今河南洛陽東)

  • 韓 成

韓 王

韓 王

陽翟(今河南禹縣)

  • 司馬昂

趙 將

殷 王

朝歌(今河南淇縣)

  • 趙 歇

趙 王

代 王

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

10.張 耳

趙 相

常 山 王

襄國(今河北邢台)

11.英 布(黥布)

項羽部將

九 江 王

六縣(今安徽六安北)

12.吳 芮

楚 將

衡 山 王

邾縣(今湖北黃崗北)

13.共 敖

楚 柱 國

臨 江 王

江陵(今湖北江陵)

14.韓 廣

燕 王

遼 東 王

無終(今河北薊縣)

15.臧 荼

燕 將

燕 王

薊縣(今北京西南)

16.田 巿

齊 王

膠 東 王

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

17.田 都

齊 將

齊 王

臨淄(今山東臨淄東)

18.田 安

項羽部將

濟 北 王

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

項羽在巨鹿兵力數量,素質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擊敗善戰的秦軍,除了天時地理人和的多方面配合。關鍵是謀劃於前,大膽的打破常規,運用一切巧妙戰術和對自己有利的因素。

但是後世的研究者卻只看到其勇武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其主謀的一面。而項羽之前謀劃由於史料原因而無法窺測了!但是如此龐大的在敵人眼皮底下各個擊破,無疑需要戰前的詳細布局,戰場的臨時指揮。而這些項羽無疑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方,而其中政治手腕的老辣也讓人歎為觀止!

巨鹿之戰項羽以少量雜牌軍全殲精銳秦軍,無疑是中國戰爭史甚至世界戰爭史中的奇跡。而創造這個奇跡,無疑在於打破常規作戰。巨鹿之戰秦軍統帥都非弱者,不是迂腐和無能將勝利拱手贈與對方的「法羅」,而且是久經沙場的一代名將,一切布置都可圈可點。但是天才是打破常規,按一般正規想法,項羽先統帥諸侯,在集中優勢兵力和秦軍決戰。但是項羽不,項羽要先打出勝仗,這樣諸侯自然就參與了。

章邯王離以為項羽和他們打遊擊戰,但是項羽卻是遊而致命一擊,可以說巨鹿戰的勝利勝就勝在秦軍沒有做好孤注一擲的大決戰的准備。勝在秦軍沒有想到項羽敢在刀尖上跳舞,敢以如此差距的兵力鑽到自己空隙中各個擊破。每一場戰役在看似完美的布局中,實際上都還在各個戰略布局環節中有間隙,而大師就是把自己作戰環節的間隙做到最小,而抓住對方的間隙,使整個完美的布局支離破碎,在這個方面項羽無疑最接近完美。

這里用一句孫子兵法的話作為總結;「故善戰者之勝也,無奇勝,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

四、彭城之戰,以弱勝強

B3f6cea26b84c4b9cbefd0a2.jpg

——一場世界戰爭史上空前絕後的奇跡

談起中國古代戰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就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如巨鹿之戰,井陘之戰,昆陽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等等。楚漢時期另一場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爭卻常常被大多人所忽略,以致研究者寥寥無幾。個中原因只有仁者見仁。但是這場戰爭卻是一個無法忽略,在中國戰爭史以致世界戰爭史都應該有一席之地的戰爭。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彭城之戰。

一背景:劉邦伐楚

秦朝末年,綱絕維弛,群雄並起,其間項羽憑借滅秦巨功分封天下,稱霸諸侯!而滅秦的另一主角劉邦卻被封在偏遠的漢中巴蜀之地。漢二年,劉邦因不滿漢中之地毅然出兵定三秦,東向伐楚,而此時,項羽大軍正在東邊平定齊國之亂,後方空虛。劉邦抓住這個機會大舉東進,一路上所向披靡,兵鋒直指項羽的都城彭城。史記載:「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很多人質疑56萬人這個數字,其實這個數字是可信的,劉邦當年在關中的時候統兵10萬,經過漢中整頓,收其巴人等當地民族為軍,後定三秦亦收其兵,完全可以做到翻一倍。而此時劉邦「劫持」五個諸侯一起進攻項羽(哪五個諸侯?一直有爭議,大概有魏王豹,殷王司馬昂,河南王申陽,塞王、翟王,另有陳餘軍不在此路),而此時東進劉邦傾巢而出,手下重要將領和謀士幾乎全到,彭城兵敗後蕭何「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可見損失之慘重。

關於劉邦進攻彭城的部署,後世有很多誤解,這里簡要說明劉邦東進的部署,漢元八月,劉邦出漢中定三秦。「漢二年三月漢王從臨晉渡」東進。大概劉邦分三路行軍,中路軍由劉邦親自統帥,部將為張良、陳平、韓信,呂澤,張耳,盧綰,夏侯嬰以及五諸侯軍,是從洛陽直接向東,直取彭城。北路軍由曹參、灌嬰率領匯合陳餘軍從粱魯,與中路軍會攻彭城。南路軍由薛歐、王吸(或有王陵軍)自關中出武關走南陽,攻陽夏,向東進攻彭城。

此時關中並不安穩,章邯等勢力還在負隅頑抗。劉邦留下蕭何守關中,周勃圍廢丘,樊噲酈商轉戰關中各地,而立韓王信為韓王平定韓地。

這里有疑問的是關於韓信的行蹤。很多人認為韓信此時在關中圍章邯,沒有參與彭城之戰,甚至認為是把韓王信當成韓信。這種說法是說不通的,首先韓王信為韓王平定韓地,行蹤確定。韓信的問題主要是因為《淮陰侯列傳》敘述此段時,只說漢王而未提韓信,但是有一點要知道,在韓信的列傳中敘述本身就暗含其人行蹤。考證韓信生平我們知道韓信雖然在漢中被劉邦拜為大將,但是一直到彭城之戰都無兵權,其地位只相當於參謀,這個期間他並沒有什麼舉動,太史公自然忽略過去。而後來彭城之敗後,韓信收殘兵敗將在滎陽和劉邦會合更有利的證明其人當時亦在彭城!

漢二年四月,北路軍破龍且於定陶,南下碭和劉邦中路軍會師,接著攻下項羽都城彭城,劉邦似乎已經完勝。

二項羽的困境及瘋狂戰略

早在劉邦定三秦的時候,項羽就預感劉邦會東進,不過此時他帶兵進攻自己後翼的齊國。而對劉邦的攻勢,項羽一面派鄭昌為韓王,前往韓地抵抗劉邦東進。派陳平平殷王在此又布一層防禦線。派龍且抵擋北路軍,又派兵距陽夏阻攔南路軍。除了南路軍史書未明外,其餘各路均告失敗。而項羽記以厚望的英布卻趁此坐山觀虎鬥。劉邦軍浩浩蕩,56萬大軍數月就盡占楚地。此時,項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中。

一:面臨兩線作戰。齊國尚未平定,回師救楚,則腹背受敵。

二:兵力的極大懸殊。劉邦諸侯聯軍56萬人,規模空前宏大。項羽此時全部兵力不詳,但是必然遠少於56萬。

三:後方淪陷,孤軍深入。此時項羽楚地盡占,沒有根基地的孤軍只能速戰速決。

四:遠離戰場,長徒奔波。敵人則以逸待勞,利用防禦工事抵抗回師楚軍。

五:盟友背叛,政治大環境陷入極度孤立的狀況。

面對如此險惡的政治,軍事環境,項羽一個大膽的戰略計劃出籠:以諸將率領大軍繼續平定齊國,作為迷惑劉邦的手段。而自己親自帶領3萬精兵繞道彭城後方,以彭城為釣餌引劉邦上鉤,然後偷襲劉邦後方,盡滅劉邦軍。

項羽的作戰計劃出來,所有人都楞住了!此人傻了,他不但要以3萬盡殲對方56萬,還要長途奔波,設局偷襲!

這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個瘋狂計劃!

彭城之戰,關於項羽的行蹤由於歷代很少研究者涉足,以致人人認為是劉邦攻下彭城後「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輕敵而至。實際上劉邦雖然得意忘形都是並未放松警惕,謀臣大將皆在左右,未見有其疑義。關鍵是項羽在劉邦未下彭城之際,已經回師彭城西邊,斷其後路,忽然出現在劉邦諸侯聯軍的後方。

關於這一點甚少有人注意,但是這確是彭城之戰勝利之關鍵。史記項羽本紀有載:「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這里清楚的寫明了項羽的行蹤的順序。但是大多人采用了史記高祖本紀:「項羽雖聞漢東,既已連齊兵,欲遂破之而擊漢。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遂入彭城。項羽聞之,乃引兵去齊,從魯出胡陵,至蕭……」

為何兩者有差異?這里我們分析,項羽本紀排在高祖本紀前面,事跡以項羽為主,順序詳細,亦以此為准。而高祖本紀以劉邦事件為主,項羽事跡只是插敘。如果讀高祖這段會發現劉邦入彭城強調的是因果關系,並未詳細敘述項羽行蹤,而項羽本紀已說的很清楚了,無須在費力。

細看項羽本紀發現有一個關鍵字「項王‘乃’西從蕭」,從乃字我們可以大膽推測,項羽3萬兵力在劉邦軍尚未全部入彭城時,已經到達彭城西南斷其後路,等待劉邦全部入彭城給劉邦聯軍致命一擊。而長途奔波,繞道千里,斷敵後路,攻其不備未給敵人發現任何蛛絲馬跡,可真謂是前無古人!

現在項羽只剩下耐心等待最佳時機給予致命一刀了,不過項羽已經准備好秘密武器了……

三:項羽在中國騎兵史的地位

騎兵是冷兵器時期世界戰爭史的最大革命,但是卻是個逐漸發展的時期。在馬鐙沒有出現的前騎兵時代,騎兵的發展和應用是緩慢的。我國中原地區早在春秋之際已經有騎兵,但是此時騎兵是小規模的,主要用於載人,並沒有史料證明有騎兵作戰的記錄。中原地區真正大規模把騎兵用於軍事是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從此騎兵作為輔助性兵種走向戰場。戰國時期由於秦趙臨近北方胡人,所以多有騎兵。但是此時不論是秦還是趙,騎兵都是作為輔助兵種,騎兵放在兩翼後方,配備弓弩。用於偵察,騷擾,偷襲,斷後,追擊等。真正大規模獨立運用騎兵,把騎兵當成主力並用於沖鋒大多以為是在西漢時期的反擊匈奴。這個論述實際上忽略了項羽在中國騎兵史上承前啟後的巨大作用!

彭城之戰是中國大規模獨立運用騎兵殲滅步兵的典範。但是史料卻沒有清楚記載,史記僅記載項羽自以精兵三萬人,是不是都是騎兵而無史載。這里我們要從頭來分析,項羽在彭城戰前舍棄大軍千里奔波,最大限度的運用了機動能力,用騎兵合情合理。彭城之戰後,項羽偷襲劉邦運用騎兵的沖擊力沖散大軍又采用驅趕的方式使其落水,以及騎兵追逐包圍劉邦,這里都可以看到戰術上運用騎兵的影子。彭城之戰後,史記灌嬰列傳記載:「楚騎來眾,」而後劉邦招攬舊秦騎兵組成獨立騎兵軍團,任命灌嬰指揮。從這里我們看出項羽騎兵的威脅促使劉邦大力發展騎兵(後期招攬大量胡人,樓煩人為其騎兵)。 劉邦曾在滅秦時多次和秦軍作戰,卻一直沒有發展騎兵,一個側面可以證明項羽之騎兵有和秦騎兵不同的用途和編制。

戰國時期,騎兵用於輔助沒有獨立作戰及用騎兵沖鋒的戰例(主要是沒有馬鐙,騎兵缺乏沖擊力及長途奔波的持續力)。到了彭城之戰,由於是偷襲戰,主要用於騎兵踏營,沖散,驅趕造成敵人混亂而使騎兵第一次大規模獨立沖鋒作戰。顯然戰果是輝煌的,給中國騎兵大大寫下一筆。

關於項羽的騎兵,應該是在巨鹿之戰後(巨鹿戰項羽用的是步兵,無騎兵的痕跡)收編秦與趙之騎兵組成了騎兵軍團。項羽自殺時說得到自己的坐騎烏騅馬有5年,按此推斷得烏騅正是在巨鹿大戰左右。

四:大戰彭城

項羽把大部隊留在齊國迷惑劉邦,自己運用騎兵的機動性,繞道彭城西南的蕭縣。等待劉邦諸軍全部進入彭城,混亂不堪,而且大將忙著部署北邊建立防禦,劉邦等主帥松懈的最佳時機。開始西出蕭,向東進攻彭城。項羽選擇的是早晨發動偷襲。選擇早晨看得出項羽對時機把握的老辣,早晨敵人尚在睡夢中,正處於最疲憊的時候,突然遭遇大規模偷襲,其慌亂可想而知!而自己可以利用早晨天亮明了敵方情況,選擇合適有效的戰術最大消滅敵人。很多偷襲喜歡放在夜里,這樣有利掩藏行蹤。但是項羽此次不光要造成敵方混亂,更要全殲敵軍。

項羽在戰術的選擇上直接攻擊劉邦指揮中樞,造成劉邦聯軍指揮系統癱瘓!這樣聯軍就無法組織有效的反抗,然後項羽死死咬住劉邦的主力進行攻擊,不給劉邦喘氣的機會。而且利用驅趕的方法把他們逼到河流邊上,使他們因為擁擠掉進河中淹死或自相殘殺!而劉邦聯軍猶如從雲霧端落入無底的深淵,昨天還意興盎然,大勝在握;今天就兵從天降,不知其然!不明白實情的聯軍又沒有得到有效的組織像無頭蒼蠅四處亂撞,此時正中項羽之計。由於兵力上的極大懸殊,如果硬拼無論如何都是要被消耗怠盡。這里項羽用騎兵驅趕引誘把聯軍引向南方的穀、泗水,再此項羽展開攻擊,殺聯軍十餘萬人。聯軍為了活命拼命南逃,逃到更南的靈壁東睢水上,這樣聯軍自相殘殺,被擠落水10多萬。彭城之戰終成了一面倒的局勢,剩下就是追擊殘兵敗將,擴大戰果,收拾殘局的事了。可惜由於項羽的兵力單薄,追擊戰並未產生多大效果,劉邦諸將收拾殘兵匯聚滎陽,頂住了楚兵的追擊。

五:彭城之戰後及影響

漢軍統帥劉邦從開始就被楚軍咬住,在彭城西用舊情使楚將丁公放自己一馬,逃出彭城被楚軍圍住,由於大風吹散楚軍陣型,劉邦得以逃脫。劉邦此時向北逃跑,過老家沛縣,欲收家小向西。卻引來楚騎,家小被楚抓到,靠推兒子女兒總算逃過一劫。

劉邦老婆呂後的兄長呂澤跟隨劉邦參與彭城之戰,戰敗後先帶兵逃到下邑。劉邦繞了大圈子跑到下邑,收其散兵才緩過勁。

此戰可以以完勝結局,不但殲滅劉邦主力,使劉邦陷入「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的危機局面。更扭轉了項羽四面楚歌,孤立無援的政治局面,重新占據楚漢戰爭的主動權。在大的政治環境方面,原來投向劉邦的盟軍此時又背叛劉邦,或則投靠項羽,如塞王,翟王。有的則重新脫離劉邦的控制走向劉邦的對立面,如魏王豹,陳餘。

但是這場完勝的戰役卻留下了遺憾,在此戰並無抓到主帥劉邦,使劉邦逃往西邊,占據滎陽成皋之地利,依靠關中漢中之資源。拉開四年之久的楚漢角逐戰,最後依靠優越的地理和物質資源以及項羽後方的遊擊戰大師彭越,並且整個集團的優勢力量,終於拖垮項羽,贏得天下。

六:彭城之戰的探究與思考

彭城之戰項羽在面臨盟友背叛,孤立無援,自己孤軍深入,後方失守,兩線作戰,兵力懸殊的種種危機,而大膽使用戰略奇襲,用3萬騎兵全殲劉邦聯軍56萬,獲得空前絕後的勝利。其戰略之大膽,謀略之深遠,部署之完美,兵力之懸殊,行軍之迅速利落,攻擊之准確老辣,戰術之巧妙有效,戰果之輝煌無敵,無不令人咋舌!

而此戰在如此不利的形式下,創造如此輝煌的戰績,其勝利的原因在哪呢?表面上看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後人歸為劉邦的輕敵大意,聯軍的戰鬥力低下。楚軍的出其不意和英勇善戰!如果是這樣分析就太淺薄了,劉邦為什麼這麼大意?劉邦的諸多謀臣大將難道沒有一個謹慎小心的嗎?實際上彭城之戰,當時有一個將領帶幾萬士兵抵抗項羽一段時間就可以讓聯軍組織軍隊抵抗,利用數量的優勢擊敗項羽。雖然聯軍不好指揮,戰鬥力低於項羽軍。但是劉邦的20多萬軍隊可是久經沙場的精銳,何至於讓三萬楚兵一敗塗地?

研究彭城之戰前因後果,不得不佩服項羽的軍事天才和戰略創新!項羽之所以取得世界上空前絕後的勝利在於:

一:戰前的深謀遠慮,大膽布局

早在劉邦聯軍東進時,項羽就謀劃以彭城為誘餌布局這場偷襲戰。從戰略上是個及其大膽冒險的戰略。首先要分兩線作戰,既要保證戰略偷襲的勝利,又要嚴防齊國趁機包抄。關鍵是在千里之外就要確定其戰略奇襲的目標和劉邦聯軍的弱點,這不但要豐富的軍事經驗知己知彼的眼光還要一個堅定的不為外界所動的平常心。

二:突襲的迷惑性隱蔽性及喧張效果

要偷襲本身就有其如何不讓敵人知道的問題,何況是戰略大奇襲!項羽在這個方面,用大部隊繼續攻齊國作為迷惑敵人的「正兵」,自己只帶3萬兵力為奇兵用「間接路線」偷襲敵方的後翼。這完全可以算上正奇運用的典範!

而長途千里,繞一個大圈子到敵方後路,期間如何不為對方所知,難度其所作隱蔽性可想而知!

在劉邦聯軍剛入彭城還在打探北邊項羽消息的時候,項羽突然從後方進攻,其喧張效果對敵人的震撼效果可想而知!

三:出眾的戰場洞察力及耐性

項羽繞道彭城西南的蕭,期間潛伏下來等待劉邦諸軍全部進彭城,並在早晨攻擊敵人後翼。這里需要及其出眾的洞察力找到最好的進攻地點,時間。而又要極大的耐性等待敵人最松懈的露出破綻的時候進行攻擊。而項羽的選擇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四:出眾的戰場指揮能力和正確的戰術選擇

面對敵人的數量優勢但是聯軍的指揮不協調。項羽采用直接進攻劉邦指揮中樞的戰術,咬定司令部追著猛打。使劉邦的指揮系統癱瘓,至始至終無法組織軍隊抵抗。這里必須清楚知道劉邦的部署及戰前大量收集情報。由於兩方兵力懸殊,項羽采用驅趕引誘使其到河邊自相殘殺,互相踐踏,最後落水而亡。

五:戰術的革命與技術的革新

此戰項羽(也是中國)第一次用騎兵獨立作戰,造成了技術效果是輝煌的,其戰鬥具有很大的歷史意義!這是第一次完全由騎兵對步兵造成的巨大勝利,它的歷史性是空前的!也是一次技術上的革新,一次技術上勝利!這種勝利成就了以後騎兵的輝煌!

最後由於項羽自身的戰略眼光,戰術手段成就了一個偉大的勝利,項羽能在局勢如此不利的情況下迅速找到對方弱點,並且完成一次空前的戰略計劃。但是這種勝利不具有任何普遍性,一個真正的名將就善於利用一切機會完成別人無法完成的勝利。「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只有在危機和劣勢的情況下創造的奇跡才更讓人難忘,從軍事上來說惟有項羽前次經典戰例巨鹿之戰可以相顰美!

五、垓下之戰,梟雄末路

3792cb39e778cfe73a87ceaa.jpg

 漢四年八月,與漢軍對陟於廣武的楚軍糧盡;而劉邦也沒能調來韓信、彭越等人的軍隊,無法對楚軍進行最後的合圍。於是,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

隨後,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線路向楚地撤軍。劉邦也欲西返。

但是,正當劉邦打算率軍西返之時,張良、陳平卻建議撕毀鴻溝和議,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發動偷襲。張、陳二人認為:「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建議「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史記·項羽本紀》)。

劉邦於是采納二人建議,遂背約,向楚軍突然發起戰略追擊作戰。大軍追至夏南時,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圍楚軍。

五年十月,劉邦親率二十多萬大軍追擊十萬楚軍至固陵(今河南太康)。但此時,韓、彭二人沒有一個出兵配合劉邦。項羽知道後大怒,於清晨在此地發動突然反擊,斬殺漢軍近兩萬餘人,再次將漢軍擊敗。劉邦慌忙率軍退入陳下,並築起堡壘堅守不出,而楚軍又一次合圍了劉邦。

堅守壁壘的劉邦向張良詢問:「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於是,劉邦采納張良的意見,將陳以東直到大海的大片領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封給彭越。就這樣,劉邦以加封土地為報酬,終於搬動了韓、彭二人,使他們盡數揮軍南下,同時命令劉賈率軍聯合營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軍共同發動對項羽的最後合圍。垓下之戰隨之開始。

齊王韓信親率三十萬大軍從齊地南下,占領楚都彭城和今天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自東向西夾擊項羽;

梁王彭越率軍數萬從梁地出發,先南下後西進,於劉邦本部軍共同逼楚軍後退;

漢將劉賈率軍數萬會同九江王英布、合兵十萬,自淮北出發,從西南方發動對楚地的進攻,先克壽春,再攻下城父並將此城軍民全部屠盡;

而鎮守南線的楚將大司馬周殷卻在此時判楚,先屠滅六縣,再與英布、劉賈會師,隨後北上合擊項羽;

同時,得到關中兵丁補充的劉邦則率本部軍二十多萬出固陵東進;

漢軍五路大軍、合計近七十萬之眾,形成從西、北、西南、東北四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率十萬楚軍向垓下後撤。

漢五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五路大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南,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基本完成了對10萬楚軍的合圍。劉邦立刻任命韓信為聯軍統帥,指揮大軍作戰。韓信命劉賈、英布軍自南將楚軍外圍出路全部封閉,命彭越軍自北封閉通路,韓信軍三十萬於劉邦本部軍主力則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萬楚軍發起進攻,展開決戰!

當時的情況,楚軍處於絕對劣勢:

一、西楚國位於長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萬楚軍成為絕對的孤軍;

二、楚軍缺糧已經幾個月,士兵饑餓,軍隊根本沒有半點補給;

三、漢軍聯兵約七十萬,且精力飽滿、糧食充足、士氣旺盛,而項羽孤軍十萬,連續久戰疲憊,決戰之時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軍剛從廣武前線上撤下來,未經補給,多為穿著夏秋季的裝備,寒冷饑餓,士氣潰散;

四、漢軍分五路有秩序推進,先占楚土,再行合圍,步步為營,包圍圈完善,楚軍難以發動突然性的反攻;

五,楚軍離江東五郡距離遙遠,即使沖破包圍圈,也很難在漢軍的追擊下及時回到己方領土,可以說是「突圍無效」。

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韓信三十萬主力於劉邦本部軍二十多萬合兵一股,排出五座連陣,向盤距於垓下困守的十萬楚軍發起了最後的進攻!

韓信率主力大軍五、六十萬,排出了這樣一個陣形:韓信親率三十萬大軍居中,為前鋒主力;將軍孔熙率軍數萬為左翼;陳賀率軍數萬為右翼;劉邦率本部主力尾隨韓信軍跟進,將軍周勃率軍斷後。

而項羽方面,對於楚軍而言,現在的情況即不能守、也不能退。

後勤斷絕、無糧而守,無異於坐以待斃,等死!

就這樣,戰鬥打響了:

首先,韓信率五陣大軍先行向楚軍發動挑腥性進攻。項羽立刻率十萬楚軍發動中央突破作戰,矛頭直制韓信本部。項羽親自率軍出擊,沖鋒在前,楚軍以騎兵在前、步兵在後隨其沖鋒。漢軍接戰,前陣立刻被擊潰。韓信立刻命令大軍後撤,以三十萬大軍為屏障掩護指揮部和劉邦的十萬人馬向後退去。漢軍且戰且退,楚軍則是繼續孤注一擲的瘋狂突擊,項羽本人更加是一馬當先,沖鋒速度之快甚至將十萬楚軍將士統統甩在了後面,連楚軍騎兵都沒有一人能趕上。一路上,漢軍如烏雲一般層層疊疊,一眼望去,滿上遍野。項羽率十萬將士猛打猛攻,連破漢軍數道防線,三十萬大軍潰散一半多,一路之上無人可擋,直殺向韓信本人。

而另一方面,當韓信以前陣為屏障掩護劉邦軍回撤退避的同時,孔熙、陳賀所率的左右兩軍也自楚軍左右兩側進行著迂回機動,其意思便是為了節制楚軍進攻側翼、分離楚軍騎兵步兵之間的配合、遷制楚軍進攻。

經過半日撕殺,楚軍破軍無數,韓信的前軍幾乎被打成了廢渣,但項羽依然沒能突入漢軍指揮部,韓信始終不斷的向後退卻,始終沒有出現在項羽面前。而項羽過於猛烈的沖鋒,卻明顯拉開了軍隊前後的距離。當時的楚軍,項羽本人脫離全軍沖風在前、沖開敵軍一道道兵列線;後面是速度較快的主力騎兵急趕項羽、並將被項羽本人打開缺口的漢軍散兵一一沖散踏過;而最後面的是速度最慢的步兵部隊,他們與未被騎兵踩死的漢兵一邊撕殺一邊繼續追趕騎兵。楚軍隊形越來越散、越拉越長,已經漸漸失去了緊密的隊形和互相之間的配合。

戰至下午,漢軍中軍一退再退,左右兩軍迂回急進,終於完成了前後夾擊之勢。漢軍左右軍隨之投入了對楚軍後方則翼的進攻,以緊密的陣形兩面壓來,迅速合圍.韓信率領全軍收攏此前被楚軍沖散的部隊全數壓上,徹底包圍了楚軍大營。此間還殲滅了被打散的兩萬餘楚軍,沒有給項王收攏散兵的機會。 至此垓下決戰到此結束。

《項羽本紀贊》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亡秦鹿走,偽楚狐鳴。雲鬱沛穀,劍挺吳城。勳開魯甸,勢合碭兵。卿子無罪,亞父推誠。始救趙歇,終誅子嬰。違約王漢,背關懷楚。常遷上遊,臣迫故主。靈壁大振,成皋久拒。戰非無功,天實不與。嗟彼蓋代,卒為凶豎。

武藝小傳

C71d0e381e15fbe5b211c7ca.jpg

兵器

項羽精通十八般兵器,其中獨愛百兵之霸——戟!傳說項羽起兵之前會稽郡曾天降隕石,後項梁私下請當地鑄造兵器的名人們來用此石取鐵為項羽鍛造兵器,經九天九夜終鍛成一杆巨型盤龍戟,長一丈二尺九寸,重129斤,僅杆就有碗口般粗細,項羽為其起名曰「鬼神」!此槍常人需兩人齊力方可抬動,然項羽天生神力使此戟只用單手,後來更自創出一套無敵的招數「單手十八挑」! (以上來自於蘇州評話)

拳法

霸王拳,為項羽所創,此拳法至剛猛烈,霸道無比,步法敏捷,跳躍自如,內氣渾厚,功架舒展大方,氣勢雄厚,攻防兼備,實用性、技擊性強、用無定法,隨機應變,隨勢發揮。 此拳共有六式,分別是「拔山蓋世」、「霸王舉鼎」、「破釜沉舟」、「天下無雙」、「四面楚歌」和「飲劍烏江」。 相傳楚霸王垓下被圍,廝殺之時長兵折斷,一漢將欲將其生擒,豈料楚霸王使出「霸王拳」一招奪下漢將的兵刃反手一拳將其頭顱擊碎,並在萬軍之中殺出一條血路,方得以突圍。如此可見霸王拳之威力。(以上來自於民間傳說)

中國史上最強武將

A75fb6d3e136c321970a161b.jpg

當初起義之時項羽曾獨自斬殺殷通的衛兵近百人,嚇的眾人趴在地上不敢動彈,後來的百餘次大戰每次都身先士卒殺兵斬將,於最後的烏江邊上更是步戰騎兵獨殺數百人!不愧為中國史上最強武將!

'

項羽的精神

D041a4a16aa87b9d46106474.jpg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致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當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啊!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淒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複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須眉幾人可以匹敵?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詞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苟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於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托,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願」、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士可殺不可屈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複任何言語!

絕句,不是只因其藝術的功力,不是只因文字的機巧,當浩然正氣貫於心胸與文學才華渾然一處時,下筆之處,天地驚鬼神泣之力,是緣於她的精神凝聚,氣節支撐。

現代文學作品中,有人曾這樣的點評項羽,「項羽拔山蓋世之雄,喑嗚叱吒,千人皆廢,為什麼身死東城,為天下人笑?他的失敗原因‘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兩句話包括盡了。當其敗北之時,如果渡過烏江,卷土重來,尚不知鹿死誰手。而項羽向天長歎:‘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我而王,我何面見之?縱不言,籍獨無愧於心?’英雄一世卻沒能戰勝自己的自尊心!放棄了一線生機。」

從作者的切入角度和某個層面上說,我不反對這樣的評說,但那只是就其切入角度的層面而言。縱觀歷史長河之內,英雄無數風流無盡,項羽的慷慨赴死報江東父兄,從容舍身慰男兒之身,如此氣節,在他英雄之軀訇然倒地之時,騰空而起,淩雲直上,流傳千里,摧人至今。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這是項羽之生命換來的抉擇之筆,書寫著一種忠貞:忠貞於英雄之名,忠貞於大丈夫之氣。聯想到「霸王之別姬」可見其人文渲染和人格的魅力所至,造就出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慷慨氣節、悲壯正氣。

李清照本女兒之身。一個弱不禁風的女子,一個坎坷漂泊的女子,一個滄桑憔悴的女子。筆墨所抒人傑之「傑」,高出眾人幾層之上;鬼雄之「雄」,豪踞鬼神遍及之處。一個「思」字,標示她的思想所向、志向所指,何等的無畏生死之氣。此一絕句在她溫香縈繞、弱吟嬌歎的文字中,異筆突運,異軍突起,這是她另一種的底蘊顯露,是她別一種的氣質光彩,是亡國之悲忿、愛國之強烈、命運之不屈的錚錚風骨和鏗鏘見證。

星光燦爛的古典文學長河,群星璀璨無比,這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一路走過之處,給後人留下的斑斕印記。無法計數的才子佳人以其流光溢彩的才華,在文學史上取得了濃墨重筆書寫自己名字的資格。但無論青天白日之下,還是明月當空之時,打開詩詞集錦,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絕句,其浩然正氣,傲然風骨,總會使人肅然起敬,凝神起思,思而情!

何謂做人風骨,何謂做人氣節,從李清照這位以婉約淒美而嬌峙文壇的女子身上,我們可以找到最為精准的答案吧!

提到項羽的精神,不能不去思考下楚人精神,縱觀秦帝國滅亡的歷史,楚國後裔們當是最大的勝利者,在整個抗秦力量中楚人身影也是令人敬佩的。不屈服,心懷信念,以及對秦國的痛恨。翻看歷史,作為盟國,在秦征戰其他諸侯國時,楚國沒有絲毫疑心,信守承諾,楚最是無辜,最後遺恨而亡,敗得糊塗啊。所以當秦軍隊攻入郢都時,許多楚人紛紛自殺殉國,在生還的楚人中有這樣一句經典的傳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在悲痛的時候立下了驚天泣地的雄心壯志,而且這一傳言也通過項羽之手得以驗證。也許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精髓吧。

南宋傑出女文學家,著名詞人李清照也有詩《夏日絕句》贊揚項羽寧死也不苟且偷生的精神: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附:霸王別姬

項羽的故事婦孺皆知,不少文人墨客賦詩以表,或為之惋惜或贊揚 ,無不表現了項羽在中國歷史以及對後世產生的影響 。 在後人看來項羽的精神已經升華到了至高境界 ,使中華民族的精髓注入了活力。

無名

劍折沙盡血洗風

七載成敗轉頭空

蕩恨笑飲蒼天淚

段韌傲刻夕陽紅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

題烏江項王廟詩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

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弟子今猶在,

肯為君王卷土來?

詠項羽 於季子

北伐雖全趙,

東歸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

羞作渡江人。